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 第14-21页 |
1.1.1 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强化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1.3 好氧除磷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1.4 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1.1.5 生物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 除磷污泥胞内聚合物的检测与光谱分析现状 | 第21-24页 |
1.2.1 污泥胞内PHA的检测与光谱分析现状 | 第21-22页 |
1.2.2 污泥胞内糖原的检测与光谱分析现状 | 第22-23页 |
1.2.3 污泥胞内聚磷的检测与光谱分析现状 | 第23-24页 |
1.3 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24-28页 |
1.3.1 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1.3.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27页 |
1.3.3 偏最小二乘法(PLS) | 第27页 |
1.3.4 偏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 第27-28页 |
1.3.5 改进的偏最小二乘法 | 第28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强化生物除磷反应器的搭建与运行 | 第31-39页 |
2.1 反应器的搭建与污泥的培养 | 第31-34页 |
2.1.1 反应器装置组成 | 第31-32页 |
2.1.2 反应器的进水组成 | 第32页 |
2.1.3 EBPR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32-34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34页 |
2.2.2 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2.3 反应器的运行状态分析 | 第36-39页 |
2.3.1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除磷效果 | 第36-37页 |
2.3.2 典型周期内化学指标和胞内聚合物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污泥胞内聚合物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61页 |
3.1 近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第39页 |
3.2 污泥胞内聚合物的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39-43页 |
3.2.1 污泥胞内PHA物质的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40-41页 |
3.2.2 污泥胞内糖原物质的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41页 |
3.2.3 污泥胞内蛋白质的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41-43页 |
3.2.4 污泥胞内聚磷物质的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43页 |
3.3 污泥胞内PHA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 第43-48页 |
3.3.1 污泥样品近红外光谱预处理 | 第43-44页 |
3.3.2 PHA近红外全光谱偏最小二乘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44页 |
3.3.3 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建模 | 第44-45页 |
3.3.4 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建模 | 第45页 |
3.3.5 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建模 | 第45-47页 |
3.3.6 PHA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3.4 典型周期颗粒污泥胞内糖原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 第48-55页 |
3.4.1 污泥NIR原始光谱解 | 第48-49页 |
3.4.2 污泥NIR光谱预处理 | 第49-50页 |
3.4.3 污泥样品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划分 | 第50-51页 |
3.4.4 siPLS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3.4.5 siPLS校正模型的分析 | 第51-53页 |
3.4.6 siPLS模型验证 | 第53-55页 |
3.5 污泥胞内物质的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对比 | 第55-59页 |
3.5.1 污泥胞内物质的中红外光谱浅析 | 第55-57页 |
3.5.2 近红外与中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对比 | 第57-59页 |
3.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污泥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聚类分析 | 第61-67页 |
4.1 污泥样品的来源 | 第61-63页 |
4.2 不同污泥样品近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 | 第63-66页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结论 | 第67-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