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导论 | 第12-29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1. 实现伟大中国梦对于民族文化交融的需要 | 第12页 |
2. 复杂性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日渐兴盛 | 第12-13页 |
3.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 第13页 |
4. 个人兴趣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 复杂性科学 | 第14-18页 |
2. 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渊源 | 第18-21页 |
3. 多元文化与学校教育 | 第21-23页 |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1.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25页 |
(六) 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1. 复杂性内涵 | 第25-27页 |
2. 民族文化交融的内涵 | 第27-29页 |
二、复杂性科学的思维及特征 | 第29-34页 |
(一) 复杂性科学 | 第29-31页 |
1. 复杂性科学兴起背景 | 第29-30页 |
2. 复杂性科学形成路径 | 第30页 |
3. 复杂性科学概念内涵 | 第30-31页 |
4. 复杂性科学的思维 | 第31页 |
(二) 复杂性科学的特征 | 第31-34页 |
1. 非线性 | 第31-32页 |
2. 整体性 | 第32-33页 |
3. 开放性 | 第33页 |
4. 动态性 | 第33页 |
5. 自组织 | 第33-34页 |
三、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复杂性 | 第34-40页 |
(一) 民族文化交融的各层复杂性 | 第34-36页 |
1. 物质层面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2. 制度层面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 第35页 |
3. 精神层面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 第35-36页 |
(二) 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性特征 | 第36-40页 |
1. 民族文化交融的非线性 | 第36-37页 |
2. 民族文化交融的整体性 | 第37-38页 |
3. 民族文化交融的开放性 | 第38-39页 |
4. 民族文化交融的动态性 | 第39页 |
5. 民族文化交融自组织性 | 第39-40页 |
四、校域民族文化交融现状调查 | 第40-65页 |
(一) 调查设计和说明 | 第40-43页 |
1. 调查目的 | 第40页 |
2. 调查内容 | 第40页 |
3. 调查对象 | 第40-42页 |
4. 调查方法及设计 | 第42-43页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3-60页 |
1. 师生个人基本信息统计 | 第43-46页 |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6-60页 |
(三) X民族中学校域民族文化交融成效分析 | 第60-65页 |
1. 推进了校园“八一”目标,树立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 第61-63页 |
2. 提升了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 第63页 |
3.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民族文化教学潜能 | 第63-65页 |
五、X民族中学文化交融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 | 第65-70页 |
(一) 学校层面 | 第65-67页 |
1. 学校民族文化教育规划封闭 | 第65页 |
2. 民族文化渗透方式趋于保守 | 第65-67页 |
3. 民族文化考评方式严重缺位 | 第67页 |
(二) 教师层面 | 第67-69页 |
1. 教师民族文化素养浅显 | 第67-68页 |
2. 民族文化教学方式简单 | 第68-69页 |
(三) 学生层面 | 第69-70页 |
1. 缺乏对本民族文化自觉 | 第69页 |
2. 对他民族文化认识混沌 | 第69-70页 |
六、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校域民族文化交融策略 | 第70-79页 |
(一) 民族文化交融复杂性思维渗透 | 第70-72页 |
1. 学校领导复杂性思维建立 | 第70-71页 |
2. 教师教学复杂性思维构造 | 第71-72页 |
3. 学生学习复杂性思维培养 | 第72页 |
(二) 民族文化交融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转变 | 第72-76页 |
1. 民族文化整体性教材编定原则 | 第72-73页 |
2. 民族文化开放性课程目标设置 | 第73-74页 |
3. 民族文化非线性课程实施过程 | 第74-75页 |
4. 民族文化动态性课程考评机制 | 第75-76页 |
(三) 民族文化交融复杂性保障构建 | 第76-79页 |
1. 学校、社会、家庭整体民族文化交融推进 | 第76页 |
2. 教师民族文化校本教研力动态式提升工程 | 第76-77页 |
3. 借助新型交流平台的民族文化交融自组织 | 第77-79页 |
结束语 | 第79-81页 |
注释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一 | 第90-94页 |
附录二 | 第94-98页 |
附录三 | 第98-99页 |
附录四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