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第8页 |
2. 中职学校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发区和研究洼地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校园暴力现状的研究综述 | 第9页 |
2. 校园暴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3. 校园暴力的干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校园暴力产生的几种理论假设 | 第13-14页 |
1. 攻击理论假设 | 第13页 |
2. 竞争假设和外部特异性假设 | 第13页 |
3.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假设 | 第13-14页 |
4. 依恋理论假设 | 第14页 |
5. 心理理论假设 | 第14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中职学校与中职学生 | 第14页 |
2. 校园暴力 | 第14-15页 |
3. 校园暴力与校园欺负的区别 | 第15-16页 |
(五)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4、数据处理 | 第16-18页 |
一、中职校园暴力的基本状况调查 | 第18-21页 |
(一) 中职校园暴力的发生概率 | 第18页 |
(二) 中职校园暴力的类型和发生频率 | 第18-19页 |
(三) 中职校园暴力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 第19-21页 |
1. 性别差异 | 第19页 |
2. 年龄差异 | 第19-21页 |
二、中职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38页 |
(一) 学生因素 | 第21-29页 |
1. 中职学生群体性特征因素的影响 | 第21-27页 |
2. 学生个人社会认知因素 | 第27-29页 |
(二) 家庭因素 | 第29-32页 |
1. 家庭内部结构不完整,教化功能受损 | 第29-30页 |
2.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僵化,使孩子心理失衡 | 第30-31页 |
3.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 第31-32页 |
(三) 学校因素 | 第32-35页 |
1. 德育失效、法制教育缺失,教师育人不力 | 第32-33页 |
2. 管理不善,执行不严,违背了学校管理的初衷 | 第33-34页 |
3. 保护不力,缺乏学校责任意识 | 第34-35页 |
(四) 社会因素 | 第35-38页 |
1. 存在立法空白,不能建立起防范治理校园暴力的长效机制 | 第35页 |
2. 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 | 第36页 |
4. 社区不良环境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三、中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 第38-47页 |
(一) 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特征的干预 | 第38-41页 |
1. 找准人生定位,强化学习动机,克服自卑心理 | 第38页 |
2. 加强就业辅导,教育学生正视"就业低质量" | 第38-39页 |
3. 经济扶贫的同时注重心理扶贫 | 第39页 |
4.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 第39-41页 |
(二) 校园暴力的个人干预 | 第41-42页 |
1. 冷静自制,在冲突情境下引导无恶意的归因 | 第41页 |
2. 换位思考,使移情能力得到强化 | 第41-42页 |
3. 三思而后行,进行更深层面的后果评估 | 第42页 |
(三) 校园暴力的家庭干预 | 第42-43页 |
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重视沟通和交流 | 第42-43页 |
2. 倡导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家长家教水平 | 第43页 |
3. 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形成正面示范作用 | 第43页 |
(四) 校园暴力的学校干预 | 第43-45页 |
1. 加强法制教育,落实德育,防患于未然 | 第43-44页 |
2. 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态度 | 第44页 |
3.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学校管理 | 第44-45页 |
4. 建立全面防御队伍,加强学校保护 | 第45页 |
(五) 校园暴力的社会干预 | 第45-47页 |
1. 完善校园安全立法,建立校园暴力防范长效机制 | 第45-46页 |
2. 维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环境 | 第46页 |
3.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