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概况第10-12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第10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0-11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1-12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2-14页
        1.3.1 层状氧化物LiMO_2(M=Co、Ni)正极材料第12-13页
        1.3.2 尖晶石结构LiMn_2O_4正极材料第13页
        1.3.3 磷酸盐正极材料第13-14页
    1.4 锂离子电池磷酸盐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1 磷酸盐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第14页
        1.4.2 磷酸盐正极材料LiFePO_4第14-15页
        1.4.3 磷酸盐正极材料LiMnPO_4第15-1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实验准备第17-20页
    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第17-18页
    2.2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第18-19页
        2.2.1 材料的结构分析第18页
        2.2.2 材料的形貌分析第18-19页
    2.3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19页
    2.4 电池性能测试第19-20页
第三章 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0-34页
    3.1 烧结温度对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影响第20-27页
        3.1.1 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C的制备第20页
        3.1.2 烧结温度对合成Li_3V_2(PO_4)_3/C的结构及形貌研究第20-23页
        3.1.3 烧结温度对合成Li_3V_2(PO_4)_3/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3-27页
    3.2 碳源对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影响第27-30页
        3.2.1 不同碳源对合成Li_3V_2(PO_4)_3/C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27-28页
        3.2.2 不同碳源对Li_3V_2(PO_4)_3/C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28-30页
    3.3 合成方法对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影响第30-32页
        3.3.1 喷雾干燥法制备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第30页
        3.3.2 不同合成方法对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结构及形貌研究第30-31页
        3.3.3 不同合成方法对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4-42页
    4.1 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第34页
    4.2 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的结构分析第34-35页
    4.3 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的形貌分析第35-37页
    4.4 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7-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xLiMn_(0.5)Fe_(0.5)PO_4-yLi_3V_2(PO_4)_3 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2-56页
    5.1 LiMn_(0.5)Fe_(0.5)PO_4-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2页
    5.2 不同煅烧温度对LiMn_(0.5)Fe_(0.5)PO_4-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第42-50页
        5.2.1 不同煅烧温度对LiMn_(0.5)Fe_(0.5)PO_4-Li_3V_2(PO_4)_3/C的结构及形貌分析34第43-45页
        5.2.2 不同煅烧温度对LiMn_(0.5)Fe_(0.5)PO_4-Li_3V_2(PO_4)_3/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36第45-50页
    5.3 不同比例的xLiMn_(0.5)Fe_(0.5)PO_4-yLi_3V_2(PO_4)_3/C (x:y=4:1,3:1, 2:1, 1:1,1:2,1:3)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第50-54页
        5.3.1 不同比例的xLiMn_(0.5)Fe_(0.5)PO_4-yLi_3V_2(PO_4)_3/C (x:y=4:1,3:1,2:1,1:1,1:2,1:3)复合材料结构研究第50-52页
        5.3.2 不同比例的xLiMn_(0.5)Fe_(0.5)PO_4-yLi_3V_2(PO_4)_3/C (x:y=4:1,3:1,2:1,1:1,1:2,1:3)复合材料形貌研究第52-53页
        5.3.3 不同比例的xLiMn_(0.5)Fe_(0.5)PO_4-yLi_3V_2(PO_4)_3/C (x:y=4:1,3:1,2:1,1:1,1:2,1:3)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6.1 全文总结第56-57页
    6.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研究
下一篇: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发光及场发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