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全身性疾病论文--免疫性疾病论文--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论文--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文

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TNF-α拮抗剂治疗反应性的研究

提要第4-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2-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43页
    1.1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第17页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第17-18页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及疾病活动度评估指标第18-26页
        1.3.1 临床诊断、疾病活动度评估指标及临床缓解标准第18-23页
        1.3.2 实验室指标(用于诊断及疾病活动度评估)第23-26页
    1.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自身抗体第26-28页
        1.4.1 类风湿因子(RF)第26-27页
        1.4.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第27页
        1.4.3 其他自身抗体第27-28页
    1.5 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及疾病活动度指标第28-30页
        1.5.1 关节X线第28页
        1.5.2 关节超声第28-30页
        1.5.3 关节MRI第30页
    1.6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第30-36页
        1.6.1 免疫细胞第31-32页
        1.6.2 细胞因子网络第32-36页
    1.7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第36-37页
        1.7.1 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第36页
        1.7.2 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第36-37页
    1.8 TNF-α 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的预测第37-42页
        1.8.1 一般指标第38-39页
        1.8.2 临床指标第39-40页
        1.8.3 血清生物学指标第40页
        1.8.4 关节腔滑液生物学指标第40-41页
        1.8.5 基因标志物第41-42页
    1.9 小结第42-43页
第2章 资料与方法第43-51页
    2.1 资料第43-44页
        2.1.1 研究对象第43页
        2.1.2 诊断标准第43-44页
        2.1.3 排除标准第44页
    2.2 候选指标第44-46页
        2.2.1 临床指标第45页
        2.2.2 实验室指标第45页
        2.2.3 免疫学指标第45-46页
        2.2.4 影像学指标第46页
    2.3 研究分组第46-47页
    2.4 检测方法第47-49页
        2.4.1 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第47页
        2.4.2 免疫学指标的检测第47-49页
    2.5 统计学处理第49-51页
第3章 结果第51-75页
    3.1 RA患者的基本资料第51-52页
        3.1.1 RA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第51页
        3.1.2 RA组患者各亚组的基本资料第51-52页
    3.2 R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比较第52-53页
    3.3 RA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影像学分期的关系第53页
    3.4 RA组患者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第53-55页
    3.5 应用TNF-α 拮抗剂治疗RA患者有反应性的预测指标第55-75页
        3.5.1 治疗1个月有反应性的预测指标第55-57页
        3.5.2 治疗3个月有效性的预测指标第57-61页
        3.5.3 治疗后,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指标的变化第61-75页
第4章 讨论第75-83页
    4.1 RA治疗反应性的评估标准第76页
    4.2 RA治疗反应性的评估时间第76-77页
    4.3 TNF-α 拮抗剂治疗RA 1 个月反应性的预测第77-78页
        4.3.1 ESR第77页
        4.3.2 ALB第77-78页
    4.4 TNF-α 拮抗剂治疗RA 3 个月反应性的预测第78-80页
        4.4.1 ESR第78页
        4.4.2 HAQ评分第78-79页
        4.4.3 血清IL-34 水平第79-80页
    4.5 TNF-α 拮抗剂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第80-81页
        4.5.1 临床指标第80页
        4.5.2 实验室指标第80-81页
        4.5.3 血清免疫学指标第81页
        4.5.4 影像学指标第81页
    4.6 本研究创新点第81-82页
    4.7 尚待解决的问题第82-83页
第5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刀干预对触发点模型大鼠肌肉ATP、肌糖元和乳酸含量的影响
下一篇: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