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3页 |
文献综述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研究进展 | 第11-33页 |
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概述 | 第11-12页 |
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机制 | 第12-14页 |
2.1 能量危机学说 | 第12-13页 |
2.2 运动终板学说 | 第13-14页 |
2.3 中枢致敏学说 | 第14页 |
2.4 肌组织瘢痕纤维化学说 | 第14页 |
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3.1 诱发因素 | 第15-17页 |
3.2 持续因素 | 第17-18页 |
4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 | 第18-21页 |
4.1 无创疗法 | 第19-20页 |
4.2 有创疗法 | 第20-21页 |
5 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临床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6 小结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3页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认识 | 第33-43页 |
1 中医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追溯 | 第33-34页 |
2 中医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追溯 | 第34-37页 |
2.1 位置的重叠性 | 第35页 |
2.2 针感的相似性 | 第35-36页 |
2.3 主治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3 中医对针刀疗法的追溯 | 第37-38页 |
3.1 在针具方面 | 第37-38页 |
3.2 在刺法方面 | 第38页 |
4 小结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4-6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5页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第45-46页 |
2.3 分组干预措施 | 第46页 |
2.4 取材及指标观察 | 第46-48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3.1 一般观察及紧张带检查 | 第50页 |
3.2 触发点部电生理测评 | 第50-51页 |
3.3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51-53页 |
3.4 针刀松解法对触发点部三磷酸腺苷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针刀松解法对触发点部肌糖元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针刀松解法对触发点部乳酸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62页 |
4.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模型复制及评价 | 第57-58页 |
4.2 股内侧肌选取依据 | 第58页 |
4.3 干预点选取依据 | 第58页 |
4.4 能量代谢指标选取依据 | 第58-60页 |
4.5 针刀松解法对触发点部ATP、肌糖元、LA含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4.6 针刀干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肉组织形态的特征 | 第62页 |
4.7 针刀干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附录一 | 第69-70页 |
附录二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