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中国用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导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5 创新点第22-24页
2 文献综述第24-40页
    2.1 水资源配置理论第24-27页
        2.1.1 水资源价值第24-26页
        2.1.2 水资源配置第26-27页
    2.2 水资源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第27-30页
        2.2.1 产业结构演化升级第27-29页
        2.2.2 水资源随产业结构演化的变动第29-30页
    2.3 水资源与区域产业理论第30-32页
        2.3.1 区域产业结构第30-31页
        2.3.2 区域产业分工第31-32页
        2.3.3 区域产业转移第32页
    2.4 用水结构相关研究及其研究方法第32-38页
        2.4.1 中国用水结构相关研究第32-33页
        2.4.2 指数分解分析第33-35页
        2.4.3 多目标优化模型第35-36页
        2.4.4 虚拟水贸易第36-38页
    2.5 述评第38-40页
3 用水结构优化的概念及理论假说第40-50页
    3.1 基本概念第40-47页
        3.1.1 用水结构优化的对象第40-43页
        3.1.2 用水结构优化的目标第43-45页
        3.1.3 用水结构优化的内容第45-46页
        3.1.4 用水结构优化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第46-47页
    3.2 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理论假说第47-48页
    3.3 区域内用水结构优化的理论假说第48-49页
    3.4 区域间用水结构优化的理论假说第49-50页
4 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路径检验第50-60页
    4.1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水资源节约目标的路径第50-51页
    4.2 FISHER理想指数分解分析第51-54页
        4.2.1 加法形式的分解第52-54页
        4.2.2 乘法形式的分解第54页
    4.3 数据说明第54-55页
    4.4 分解结果分析第55-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中国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方向第60-85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60-64页
    5.2 研究方法选取第64-71页
        5.2.1 综合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第64-70页
        5.2.2 多目标优化模型第70-71页
    5.3 基于系数分析的中国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方向第71-76页
        5.3.1 数据来源第71-72页
        5.3.2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第72-73页
        5.3.3 直接用水系数与完全用水系数第73-74页
        5.3.4 优化方向分析第74-76页
    5.4 中国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预测第76-84页
        5.4.1 模型构建第76-78页
        5.4.2 参数设定第78-80页
        5.4.3 优化结果分析第80-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6 水资源节约目标下的中国区域内用水结构优化第85-102页
    6.1 问题的提出第85-86页
    6.2 模型构建第86-87页
    6.3 实证分析第87-94页
        6.3.1 区域水资源情况分类第87-89页
        6.3.2 面板数据检验第89-93页
        6.3.3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第93-94页
    6.4 区域内产业用水结构优化的方向第94-101页
        6.4.1 重庆第95-97页
        6.4.2 河北第97-98页
        6.4.3 河南第98-99页
        6.4.4 安徽第99-101页
    6.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7 水资源节约目标下的中国区域间用水结构优化第102-123页
    7.1 问题的提出第102-103页
    7.2 研究方法选取第103-106页
        7.2.1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虚拟水贸易量测算第103-105页
        7.2.2 引力模型第105-106页
    7.3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测算第106-114页
        7.3.1 数据来源第106-107页
        7.3.2 直接用水系数与完全用水系数第107-110页
        7.3.3 各省虚拟水贸易的测算结果第110-111页
        7.3.4 省际虚拟水贸易的测算结果第111-112页
        7.3.5 分行业虚拟水贸易的测算结果第112-114页
    7.4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现状的原因分析第114-121页
        7.4.1 模型设定第115-116页
        7.4.2 模型估计第116-119页
        7.4.3 原因分析与现状改进第119-121页
    7.5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8 水污染减排目标下的区域间用水结构优化第123-142页
    8.1 问题的提出第123-124页
    8.2 研究方法选取第124-126页
        8.2.1 区域水污染排放足迹的计算第124-125页
        8.2.2 水污染排放区域间转移的计算方法第125-126页
    8.3 中国区域间水污染排放转移的测算第126-138页
        8.3.1 数据说明第126-129页
        8.3.2 区域水污染的直接排放第129-131页
        8.3.3 直接排放系数与完全排放系数第131-132页
        8.3.4 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排放转移第132-134页
        8.3.5 一级水源分区间排放转移第134-137页
        8.3.6 行政区间的排放转移第137-138页
    8.4 区域间水污染排放转移对用水结构优化的影响第138-140页
        8.4.1 区域间水污染排放转移形成的原因第138-139页
        8.4.2 转移排放影响总量排放的机理第139页
        8.4.3 降低总量排放的手段第139-140页
    8.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9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42-148页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42-144页
    9.2 政策建议第144-147页
        9.2.1 激励性制度第144-145页
        9.2.2 管制性制度第145-147页
        9.2.3 区际生态补偿制度第147页
    9.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像学与临床疗效研究及伴与不伴椎旁肿瘤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的椎体形态学差异
下一篇:信贷结构、信贷效率与经济增长--基于政府干预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