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11页 |
1.2 项目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项目研究和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项目服务对象的选择——济南市Y社区流动儿童 | 第20页 |
2.2 项目研究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赋权理论 | 第20页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文化适应理论 | 第22页 |
2.3 项目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2.3.1 个案访谈法 | 第22-23页 |
2.3.2 文献法 | 第23页 |
2.3.3 观察法 | 第23页 |
2.4 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项目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 第25-35页 |
3.1 流动儿童现状调查及社区融合问题分析 | 第25-31页 |
3.1.1 项目开展社区目标群体情况简介 | 第25页 |
3.1.2 济南市Y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合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3.1.3 流动儿童需求分析 | 第29-31页 |
3.2 济南市Y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微观层面 | 第31页 |
3.2.2 中观层面 | 第31-33页 |
3.2.3 宏观层面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项目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4.1 确定项目目标 | 第35-36页 |
4.1.1 总目标 | 第35页 |
4.1.2 具体目标 | 第35-36页 |
4.2 项目服务模式选择 | 第36-37页 |
4.2.1 小组服务模式 | 第36-37页 |
4.2.2 社区工作模式 | 第37页 |
4.3 项目总体服务设计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 | 第38-56页 |
5.1 提升学习动力方面——“四点半课堂”小组活动 | 第38-39页 |
5.1.1 常规课业辅导班 | 第38页 |
5.1.2 绘本阅读成长小组 | 第38-39页 |
5.2 认知并适应城市社区文化环境方面——“天使展翅”小组活动 | 第39-45页 |
5.2.1 小组基本信息 | 第39-40页 |
5.2.2 小组方案实施过程 | 第40-45页 |
5.3 人际交往方面——“童途你我共相伴”小组活动 | 第45-54页 |
5.3.1 小组基本信息 | 第45页 |
5.3.2 小组方案实施过程 | 第45-54页 |
5.4 构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家长学校 | 第54-55页 |
5.5 提升社区认同感、参与度方面——“一座城一家人”社区活动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项目评估与反思总结 | 第56-64页 |
6.1 项目结果评估 | 第56-58页 |
6.1.1 个体成长评估 | 第56-57页 |
6.1.2 整体成长评估 | 第57-58页 |
6.1.3 项目效率评估 | 第58页 |
6.2 对项目的反思 | 第58-59页 |
6.2.1 项目的整体设计 | 第58-59页 |
6.2.2 项目整体把控 | 第59页 |
6.2.3 项目社工的专业性 | 第59页 |
6.2.4 项目的资金来源 | 第59页 |
6.3 对项目的总结 | 第59-62页 |
6.3.1 对项目中小组工作的总结 | 第59-61页 |
6.3.2 对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工作技巧能力总结 | 第61-62页 |
6.4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6.4.1 社会工作对提升流动儿童社区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 第62页 |
6.4.2 社会工作技巧方法对流动儿童问题解决具有积极作用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