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一、论文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二、论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五、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 第13-21页 |
| 一、“内圣外王”思想的形成 | 第13-14页 |
| (一)“内圣外王”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 (二)“内圣外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页 |
| 二、“内圣外王”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4-21页 |
| (一)先秦时期“内圣外王”思想的开创 | 第14-16页 |
| (二)宋明时期“内圣外王”思想的片面发展 | 第16-18页 |
| (三)近现代“内圣外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第21-29页 |
|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内涵 | 第21-23页 |
| (一)“内圣”的含义 | 第21页 |
| (二)“外王”的含义 | 第21-22页 |
| (三)“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3-26页 |
| (一)“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 第23页 |
| (二)“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 第23-24页 |
| (三)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的统一性 | 第24页 |
| (四)“内圣外王”的实现途径 | 第24-26页 |
| 三、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6-29页 |
| (一)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第27页 |
| (二)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 第27页 |
| (三)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体”与“用”的统一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 第29-42页 |
|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29-35页 |
|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时代合理性 | 第29-33页 |
| (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 第33-35页 |
| 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5-42页 |
| (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当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 | 第35-38页 |
| (二)“内圣外王”的道德功能有助于解决现代道德的困境 | 第38-39页 |
| (三)“内圣外王”的政治取向有助于选贤举能人才制度的完善 | 第39-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个人简介和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