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的来源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综述 | 第15-21页 |
2.1 项目后评价理论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1 项目后评价的产生 | 第15页 |
2.1.2 我国项目后评价的产生及发展 | 第15-16页 |
2.2 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 | 第16-19页 |
2.2.1 对比法 | 第16-17页 |
2.2.2 逻辑框架法 | 第17-18页 |
2.2.3 成功度法 | 第18-19页 |
2.2.4 统计预测法 | 第19页 |
2.3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 第19-21页 |
2.3.1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 第19页 |
2.3.2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3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 | 第21-43页 |
3.1 综合保税区简介 | 第21-25页 |
3.1.1 综合保税区的定义 | 第21页 |
3.1.2 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和优惠政策 | 第21-24页 |
3.1.3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3.2 沈阳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 第25-28页 |
3.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 | 第25-26页 |
3.2.2 浑南和张士出口加工区 | 第26页 |
3.2.3 三个特殊监管区域现状对比情况 | 第26-27页 |
3.2.4 保税仓库 | 第27-28页 |
3.3 沈阳成立综合保税区项目的整体情况 | 第28-43页 |
3.3.1 沈阳综合保税区简介 | 第28-29页 |
3.3.2 沈阳成立综合保税区的目的和目标 | 第29-34页 |
3.3.3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的组织与计划 | 第34-37页 |
3.3.4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的工作分解以及时间进度 | 第37-41页 |
3.3.5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的资金投入 | 第41-43页 |
第4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的后评价 | 第43-58页 |
4.1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的目标评价 | 第43页 |
4.2 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 | 第43-44页 |
4.3 综合保税区成立后招商引资情况的评价 | 第44-46页 |
4.4 依据成功度法对项目进行评估 | 第46-48页 |
4.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定位与功能设计的评价 | 第48-51页 |
4.5.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定位 | 第48页 |
4.5.2 对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的评价 | 第48-51页 |
4.6 对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 | 第51-56页 |
4.6.1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分析评价 | 第52-55页 |
4.6.2 保税物流业务需求的可持续性评价 | 第55-56页 |
4.7 沈阳综合保税区项目环境的后评价 | 第56-57页 |
4.7.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56页 |
4.7.2 正式运营后对污染物的处理 | 第56-57页 |
4.8 社会效益及影响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