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QAM高速相干光接收机的载波恢复算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干光通信系统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16-QAM调制码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100G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载波相位估计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7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2 16-QAM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 | 第20-36页 |
2.1 相干光通信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2.2 16-QAM发射系统 | 第21-25页 |
2.2.1 马赫曾德调制器 | 第21-23页 |
2.2.2 IQ调制器 | 第23页 |
2.2.3 16-QAM光调制格式 | 第23-25页 |
2.3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链路损伤 | 第25-29页 |
2.3.1 光纤损耗 | 第25页 |
2.3.2 光放大器 | 第25-26页 |
2.3.3 光纤色散 | 第26-27页 |
2.3.4 光纤非线性效应 | 第27-29页 |
2.4 相干光接收系统 | 第29-36页 |
2.4.1 相干光接收系统概述 | 第29-30页 |
2.4.2 外差与零差检测接收机 | 第30-31页 |
2.4.3 相位分集零差接收机 | 第31-33页 |
2.4.4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 第33-36页 |
3 载波频偏估计 | 第36-46页 |
3.1 信号模型 | 第36-38页 |
3.2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第38-43页 |
3.2.1 基于部分星座点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第38-40页 |
3.2.2 基于四次方的二阶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第40-41页 |
3.2.3 基于训练序列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第41-43页 |
3.3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 第43-46页 |
3.3.1 估计精度 | 第43-44页 |
3.3.2 估计范围 | 第44-45页 |
3.3.3 硬件复杂度 | 第45-46页 |
4 载波相位估计 | 第46-60页 |
4.1 相位噪声理论基础 | 第46-50页 |
4.1.1 相位噪声的起因 | 第46-47页 |
4.1.2 相位噪声随机过程模型 | 第47-49页 |
4.1.3 载波相位估计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4.2 经典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50-52页 |
4.2.1 V&V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50-51页 |
4.2.2 BPS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51-52页 |
4.3 常见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52-57页 |
4.3.1 基于VVPE的CPE算法 | 第53-55页 |
4.3.2 基于BPS级联CPE算法 | 第55-57页 |
4.4 载波相位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4.4.1 硬件复杂度 | 第57-58页 |
4.4.2 线宽容忍度 | 第58-60页 |
5 改进的LA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60-69页 |
5.1 LA载波相位估计算法原理 | 第60-61页 |
5.2 LA载波相位估计算法实现过程 | 第61-62页 |
5.3 LA载波相位估计算法仿真及讨论 | 第62-65页 |
5.3.1 最佳测试相位 | 第62-63页 |
5.3.2 误码率 | 第63-65页 |
5.4 LA载波相位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5.4.1 线宽容忍度 | 第65页 |
5.4.2 硬件复杂度 | 第65-66页 |
5.4.3 频偏容忍性 | 第66-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