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植物病毒与昆虫互作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1.1 非持久性及半持久性方式昆虫传毒的机理 | 第11页 |
1.1.2 持久性方式昆虫的传毒的机理 | 第11-12页 |
1.1.3 持久增殖型病毒的虫传机理 | 第12-14页 |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及影响 | 第14-15页 |
1.2.2 SRBSDV的基因组及蛋白结构 | 第15-18页 |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介体—白背飞虱 | 第18-20页 |
1.3.1 白背飞虱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1.3.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7-1在介体白背飞虱体内的侵染循环机理 | 第19-20页 |
1.4 神经胶质蛋白前体、神经胶质蛋白 | 第20-21页 |
1.4.1 神经胶质前体细胞 | 第20页 |
1.4.2 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功能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白背飞虱体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相对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3-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与验证 | 第23-24页 |
2.1.2 方法 | 第24-27页 |
2.2 白背飞虱体内SRBSDV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优化建立及应用 | 第27-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方法 | 第27-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2.3.1 白背飞虱RNA提取质量的分析 | 第31-32页 |
2.3.2 荧光定量目的基因qsrb-cp引物设计的评价 | 第32-33页 |
2.3.3 目的基因qsrb-cp和内参基因18s的相对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3-34页 |
2.3.4 q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34-36页 |
2.3.5 不同虫态白背飞虱体内病毒(SRBSDV)相对含量分析 | 第3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利用显微注射RNAi抑制NeuP表达后对SRBSDV的影响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NeuP dsRNA和GFP dsRNA的合成 | 第38-40页 |
3.1.2 NeuP dsRNA和GFP dsRNA显微注射白背飞虱 | 第40-42页 |
3.1.3 RNAi抑制NeuP表达后对SRBSDV传毒影响的检测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2.1 NeuP dsRNA和GFP dsR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3.2.2 显微注射dsRNA后NeuP和SRBSDV的表达检测 | 第44-45页 |
3.2.3 RNAi抑制NeuP表达后对SRBSDV传毒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48-50页 |
1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2 创新点 | 第49页 |
3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