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概述 | 第20-28页 |
2.1 征地拆迁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1 征地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拆迁的涵义 | 第20页 |
2.1.3 征地拆迁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涵义、特征及法律属性 | 第21-23页 |
2.2.1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涵义 | 第21页 |
2.2.2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3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法律属性 | 第22-23页 |
2.3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3.1 农村征地拆迁的补偿原则 | 第23-24页 |
2.3.2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理论学说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 第28-38页 |
3.1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沿革 | 第28-30页 |
3.1.1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征地情况(1950—1954) | 第28页 |
3.1.2 征地制度的历史性变迁与发展(1954—1998) | 第28-29页 |
3.1.3 土地征收的法制化时期(2004—至今) | 第29-30页 |
3.2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30-38页 |
3.2.1《宪法》关于征地拆迁补偿的相关规定 | 第30页 |
3.2.2《土地管理法》关于征地补偿的相关规定 | 第30-35页 |
3.2.3《物权法》关于农村征地与拆迁补偿的规定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38-48页 |
4.1 农村征地拆迁中补偿的现状 | 第38-39页 |
4.2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39-45页 |
4.2.1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9-40页 |
4.2.2“公共利益”法律规定的缺陷 | 第40-42页 |
4.2.3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缺陷 | 第42-43页 |
4.2.4 征地补偿程序缺乏透明度,农民参与程度低 | 第43-44页 |
4.2.5 农村征地与拆迁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4.3 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4.3.1 城乡二元土地所有权划分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 | 第45-46页 |
4.3.2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不完整 | 第46页 |
4.3.3 征地中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被虚置 | 第46-47页 |
4.3.4 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8-56页 |
5.1 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征地拆迁补偿基本法 | 第48-49页 |
5.2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 | 第49-52页 |
5.2.1 公共利益范围的认定 | 第49-51页 |
5.2.2 以立法的方式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 | 第51-52页 |
5.3 完善农村征地利益分配标准 | 第52-53页 |
5.3.1 细化补偿项目,拓宽补偿范围 | 第52-53页 |
5.3.2 采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提高补偿标准 | 第53页 |
5.3.3 明确耕地之外的其他土地的补偿标准 | 第53页 |
5.4 建立征地拆迁过程中严格的农民参与机制 | 第53-54页 |
5.5 完善集体土地征收争议裁决及救济机制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