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 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主要概念及相关概述 | 第17-26页 |
(一) 后勤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1. 后勤的概念 | 第17页 |
2. 后勤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概念 | 第18-20页 |
(三)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地位及功能 | 第20-24页 |
1.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地位 | 第20-22页 |
2.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功能 | 第22-24页 |
(四)“服务育人”的内涵 | 第24-26页 |
二、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 | 第26-35页 |
(一)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内容 | 第26-30页 |
1. 安全教育功能 | 第26-27页 |
2. 德育教育功能 | 第27-28页 |
3. 劳动教育功能 | 第28页 |
4. 优美育人环境的创设功能 | 第28-29页 |
5. 遵规守纪意识的说教功能 | 第29-30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的特点 | 第30-35页 |
1. 育人途径的潜在性 | 第30-31页 |
2. 育人范围的广泛性 | 第31-32页 |
3. 育人时间的持久性 | 第32页 |
4. 育人过程的实践性 | 第32-33页 |
5. 育人形式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6. 育人效果的双重性 | 第34-35页 |
三、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43页 |
(一)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1. 对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2. 后勤服务工作者育人能力差 | 第36-38页 |
3. 高校育人方式单一,流于物质表面精神渗透少 | 第38-39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难以发挥的原因 | 第39-43页 |
1. 不重视后勤服务工作,定位不准确 | 第39-40页 |
2. 社会化与公益性的矛盾不可调和 | 第40-41页 |
3. 机制不健全 | 第41-43页 |
四、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则和途径 | 第43-49页 |
(一)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则 | 第43-44页 |
1. 育人为本原则 | 第43页 |
2. 德育为先原则 | 第43-44页 |
3. 全面育人原则 | 第44页 |
4. 目的导向性原则 | 第44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 | 第44-49页 |
1. 正确认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 | 第44-45页 |
2. 打造具有育人素质的后勤服务工作队伍 | 第45-46页 |
3. 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服务育人管理和运行机制 | 第46-47页 |
4. 改进服务育人方式拓展育人阵地 | 第47页 |
5. 加强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后勤服务工作的“育人”内涵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