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2页 |
2.1 基层公务员 | 第15-16页 |
2.1.1 基层公务员界定 | 第15页 |
2.1.2 基层公务员工作特征 | 第15-16页 |
2.2 职业倦怠 | 第16-20页 |
2.2.1 职业倦怠含义及特征 | 第16-17页 |
2.2.2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2.2.3 职业倦怠的表现 | 第18-20页 |
2.3 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及危害 | 第20-22页 |
2.3.1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 第20页 |
2.3.2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 第20-22页 |
3 铜川市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 第22-35页 |
3.1 铜川市印台区基层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个案访谈 | 第22-24页 |
3.1.1 访谈方式 | 第22页 |
3.1.2 访谈对象 | 第22-23页 |
3.1.3 访谈内容及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23-24页 |
3.2 职业倦怠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4-26页 |
3.2.1 职业倦怠量表的选取 | 第24页 |
3.2.2 职业倦怠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6页 |
3.2.3 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发放对象 | 第26页 |
3.2.4 职业倦怠调查问卷收集 | 第26页 |
3.3 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数据分析 | 第26-29页 |
3.3.1 情绪耗竭 | 第27-28页 |
3.3.2 玩世不恭 | 第28页 |
3.3.3 个人成就感 | 第28-29页 |
3.4 具体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3.4.1 性别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年龄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婚姻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31页 |
3.4.4 工龄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5 学历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6 行政级别因素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 铜川市印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4.1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4.1.1 对印台区基层公务员期望值过高 | 第35页 |
4.1.2 对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 第35-36页 |
4.2 组织因素 | 第36-39页 |
4.2.1 制度层面仍待完善 | 第37-38页 |
4.2.2 岗位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4.2.3 缺乏组织支持 | 第38-39页 |
4.3 个人因素 | 第39-42页 |
4.3.1 个性特征与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 | 第39页 |
4.3.2 自我效能感与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 | 第39-40页 |
4.3.3 个人期望与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 | 第40-42页 |
5 铜川市印台区基层公务员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 第42-46页 |
5.1 社会干预 | 第42-43页 |
5.1.1 树立对基层公务员的合理期望 | 第42-43页 |
5.1.2 健全基层公务员社会支持体系 | 第43页 |
5.2 组织干预 | 第43-44页 |
5.2.1 完善制度体系 | 第43-44页 |
5.2.2 健全基层公务员岗位流动机制 | 第44页 |
5.3 个体干预 | 第44-46页 |
5.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44页 |
5.3.2 客观认识自己 | 第44页 |
5.3.3 科学的心理调节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6.1 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工作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