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依据 | 第12-14页 |
1.2.1 公共利益理论 | 第12-13页 |
1.2.2 善治理论 | 第13页 |
1.2.3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3页 |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生计概述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失地农民 | 第18页 |
2.1.2 失地农民生计 | 第18页 |
2.1.3 失地农民和一般农民的区别 | 第18-19页 |
2.2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2.3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生计面临的困境 | 第22-25页 |
2.3.1 失地农民再就业率低 | 第22页 |
2.3.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22-23页 |
2.3.3 补偿安置方式灵活性不够 | 第23页 |
2.3.4 失地农民心理适应性差 | 第23页 |
2.3.5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资源较差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失地农民生计保障问题成因分析 | 第25-29页 |
3.1 失地农民生计困境内在原因 | 第25-26页 |
3.1.1 教育学历水平较低 | 第25页 |
3.1.2 失地农民维权意识较差 | 第25页 |
3.1.3 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 第25-26页 |
3.1.4 独生子女负担较重 | 第26页 |
3.1.5 文化适应性低 | 第26页 |
3.2 失地农民生计困境外在原因 | 第26-29页 |
3.2.1 失地农民再就业引导缺位 | 第26-27页 |
3.2.2 征地权的滥用 | 第27页 |
3.2.3 征地补偿政策不完善 | 第27页 |
3.2.4 拆迁安置监督机制缺失 | 第27-28页 |
3.2.5 物价上涨控制力度不够 | 第28页 |
3.2.6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资源不够重视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保障启示 | 第29-33页 |
4.1 国外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 | 第29-30页 |
4.1.1 英国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 | 第29页 |
4.1.2 美国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 | 第29-30页 |
4.1.3 日本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 | 第30页 |
4.2 国内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 | 第30-32页 |
4.2.1 宅基地换房 | 第30-31页 |
4.2.2 土地换社保 | 第31页 |
4.2.3 土地入股分红 | 第31页 |
4.2.4“三加一”征地补偿模式 | 第31-32页 |
4.3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案例对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示 | 第32-33页 |
4.3.1 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创新 | 第32页 |
4.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2页 |
4.3.3 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完善失地农民生计保障的对策 | 第33-38页 |
5.1 完善失地农民生计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第33-37页 |
5.1.1 大力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 第33页 |
5.1.2 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第33-34页 |
5.1.3 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资源投入 | 第34-35页 |
5.1.4 促进文化适应 | 第35页 |
5.1.5 增加失地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 第35-36页 |
5.1.6 优化征地补偿方式 | 第36页 |
5.1.7 加强征地补偿监督机制建设 | 第36-37页 |
5.2 发挥土地管理者在征地和拆迁安置过程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一:失地农民生计调查 | 第41-43页 |
附录二:访谈大纲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