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文学批评史论文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绪论第11-19页
 1 傅庚生文学批评史理论研究的接受第11-15页
 2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意义第15-17页
 3 本文的基本内容与相关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理论渊源第19-35页
   ·整理国故思潮与傅庚生第19-25页
     ·丰富的学术经历造就了傅庚生实践者的身份第21-23页
     ·治学思想的时代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第23-25页
   ·傅庚生对“四要素”理论的阐发第25-30页
     ·接受与传播:“四要素”理论的采摘第25-27页
     ·转换与融合:“四要素”理论的移植第27-30页
   ·整理国故与新思潮的碰撞第30-35页
第二章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学理观照第35-50页
   ·从传统到现代:纯文学史观的演变第35-40页
     ·从“杂文学”到“纯文学”的演变观念第36-38页
     ·具有现代性表征的文学界定第38-40页
   ·从偏差到合理:“真、善、美”批评观的阐发第40-46页
     ·历代批评的反思第41-42页
     ·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批评史观的阐发第42-44页
     ·以“文学四要素”为核心理论的批评标准第44-46页
   ·以论为纲写作的系统性第46-48页
   ·中西汇通的诠释范式第48-50页
第三章 调和与建构:傅著的价值与意义第50-68页
   ·批评史学科发展的调和:注重批评史原理的阐释第50-52页
   ·批评史学科理论的建构:西方思想的涵容及现代性表征第52-59页
     ·对批评家修养问题的探讨具有现代性第52-54页
     ·以辩证法来探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关系第54-56页
     ·“四要素”文学批评方法论第56-57页
     ·分析与综合并重的研究方法第57-59页
   ·比较视域中的傅著第59-62页
   ·傅著的局限第62-65页
   ·傅著呈现的学术意义第65-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5-76页
承诺书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唱书《说唱周学健》研究
下一篇: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