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农村居民点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国外土地整治规划实践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农民居主集聚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农民居住集聚的背景 | 第17页 |
·农民居住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农民居住集聚的现有模式 | 第18-19页 |
3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研究数据来源 | 第19页 |
·关天区农村居住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区内村庄土地资源总体利用率低 | 第19-22页 |
·区内村庄人口结构失衡 | 第22-24页 |
·区内村庄基础设施不足 | 第24-25页 |
·区内村庄经济实力偏弱 | 第25-28页 |
4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模式选择实证研究 | 第28-45页 |
·实证研究思路 | 第28页 |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1页 |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指标选取方法概述 | 第30页 |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因子得分的计算 | 第31-37页 |
·因子分析简介 | 第31-32页 |
·因子得分计算步骤 | 第32-37页 |
·K-MEANS聚类分析过程 | 第37-39页 |
·K-means聚类分析简介 | 第37-38页 |
·K-means聚类分析步骤 | 第38-39页 |
·判别分析过程 | 第39-45页 |
·贝叶斯判别分析简介 | 第39-40页 |
·贝叶斯判别分析步骤 | 第40-43页 |
·贝叶斯判别分析效果检验 | 第43-45页 |
5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模式的实现路径探究 | 第45-56页 |
·居住集聚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 | 第45-47页 |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 第45页 |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 第45-46页 |
·统筹兼顾,示范引导 | 第46页 |
·敢于创新,突破传统 | 第46页 |
·资源集聚,产业延伸 | 第46-47页 |
·多元投资,基础先行 | 第47页 |
·核心城镇引领驱动型 | 第47-49页 |
·模式选择依据 | 第47页 |
·模式内涵 | 第47-48页 |
·实现路径 | 第48-49页 |
·特色产业培育支撑型 | 第49-51页 |
·模式选择依据 | 第49-50页 |
·模式内涵 | 第50页 |
·实现路径 | 第50-51页 |
·原址优化改造型 | 第51-53页 |
·模式选择依据 | 第51页 |
·模式内涵 | 第51-52页 |
·实现路径 | 第52-53页 |
·易地迁建安置型 | 第53-56页 |
·模式选择依据 | 第53页 |
·模式内涵 | 第53-54页 |
·实现路径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9页 |
·基本观点 | 第56-5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