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红外偏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9页 |
·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偏振探测成像系统 | 第14-18页 |
·偏振信息融合 | 第18-19页 |
·实时红外偏振融合的关键技术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2 实时红外偏振信息成像系统设计 | 第22-33页 |
·红外辐射和偏振成像的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斯托克斯矢量表示法 | 第22-23页 |
·斯托克斯矢量测量法 | 第23-25页 |
·红外偏振成像设备分类 | 第25-29页 |
·时间分割型偏振成像系统 | 第26页 |
·振幅分割型偏振成像系统 | 第26-27页 |
·分孔径型偏振成像系统 | 第27-28页 |
·焦平面分割型偏振成像系统 | 第28-29页 |
·偏振信息融合分析 | 第29-30页 |
·红外实时偏振信息融合成像系统设计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红外微偏振图像仿真系统设计 | 第33-46页 |
·红外偏振图像仿真设计 | 第33-35页 |
·输出方式选择 | 第35-37页 |
·硬件平台设计 | 第37-38页 |
·DSP配置 | 第38-39页 |
·FPGA逻辑设计 | 第39-45页 |
·RAM设置与端口配置 | 第39-41页 |
·建立中断通路 | 第41-42页 |
·图像输出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图像预处理及FPGA实现 | 第46-68页 |
·图像接收 | 第46-47页 |
·空间分辨率提高的FPGA实现 | 第47-57页 |
·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方法 | 第47-50页 |
·空间分辨率提高算法在FPGA中的实现 | 第50-57页 |
·计算偏振度图像 | 第57-62页 |
·斯托克斯矢量计算 | 第57-58页 |
·平方计算 | 第58-59页 |
·平方根计算 | 第59-61页 |
·偏振度计算 | 第61-62页 |
·统一量纲 | 第62-65页 |
·偏振度图像的线性映射 | 第63页 |
·辐射强度图像线性映射 | 第63-64页 |
·图像拼接 | 第64-65页 |
·采用双FIFO机制向DSP传输图像 | 第65-67页 |
·双FIFO机制设计 | 第65-66页 |
·DSP图像接收 | 第66-67页 |
·算法在FPGA中实现的优势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红外偏振融合算法开发及DSP实现 | 第68-91页 |
·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算法 | 第68-71页 |
·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的图像分解 | 第69页 |
·对各级拉普拉斯金字塔进行分层融合 | 第69-71页 |
·对各级拉普拉斯金字塔各级融合图像进行重构 | 第71页 |
·基于方向拉普拉斯金字塔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算法 | 第71-76页 |
·对各层方向拉普拉斯金字塔进行融合 | 第73-75页 |
·基于融合后各层方向拉普拉斯金字塔进行图像重构 | 第75-76页 |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红外偏振融合算法 | 第76-80页 |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分解 | 第77-78页 |
·对各尺度小波系数进行融合 | 第78-79页 |
·基于各尺度融合后的小波系数进行图像重构 | 第79-80页 |
·融合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融合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 | 第81-85页 |
·DSP平台验证 | 第85-86页 |
·一种简化的偏振融合算法 | 第86-89页 |
·图像输出 | 第89-90页 |
·图像输出到FPGA | 第89-90页 |
·图像输出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红外融合图像显示系统设计 | 第91-101页 |
·红外融合显示系统硬件设计 | 第91-97页 |
·FPGA配置电路 | 第91-93页 |
·光纤输入接口配置 | 第93-94页 |
·视频编码模块配置 | 第94-96页 |
·FIFO设置 | 第96-97页 |
·红外融合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 第97-100页 |
·图像接收 | 第97页 |
·图像的线性压缩 | 第97-98页 |
·图像存取显示设计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总结 | 第101-102页 |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