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本文词语缩写 | 第9-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抗生素替代品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 益生菌 | 第15页 |
2. 酸化剂 | 第15-16页 |
3. 酶制剂 | 第16页 |
4. 抗菌肽 | 第16-17页 |
5. 其它抗生素替代品 | 第17页 |
第二节 菌丝霉素抗菌肽 | 第17-21页 |
1. 菌丝霉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17-19页 |
2. 菌丝霉素的生化性质 | 第19-20页 |
3. 菌丝霉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菌丝霉素抑菌机理及其生产应用现状 | 第21-24页 |
1. 菌丝霉素抑菌机理 | 第22-23页 |
·胞膜攻击作用 | 第22页 |
·细胞壁生成的抑制作用 | 第22页 |
·酶活抑制作用 | 第22-23页 |
2. 菌丝霉素生产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生产应用现状 | 第2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 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6-59页 |
试验一 Ple多聚体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26-4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重组质粒pMD19-T-Ple的抽提 | 第29页 |
·核酸电泳 | 第29页 |
·重组质粒pMD19-T-Ple的双酶切 | 第29-30页 |
·Ple多聚体基因酶切产物回收 | 第30页 |
·表达载体pPICZαA双酶切 | 第30页 |
·DNA连接反应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制作与转化 | 第31页 |
·阳性转换子筛选 | 第31-32页 |
·表达载体pPICZαA-Ple大量制备 | 第32页 |
·表达载体pPICZαA-Ple线性化 | 第32页 |
·毕赤酵母X-33感受态制备 | 第32-33页 |
·毕赤酵母X-33电击转化 | 第33页 |
·酵母转化子培养和筛选 | 第33页 |
·酵母阳性转化子的诱导培养 | 第33-34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4页 |
·SDS-PAGE检测 | 第34-3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5-39页 |
·Ple多聚体基因的扩增 | 第35-36页 |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Ple的构建 | 第36页 |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Ple线性化 | 第36-37页 |
·电转化和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第37-38页 |
·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PPle的诱导表达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5. 小结 | 第40-41页 |
试验二 重组菌丝霉素分离纯化及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41-4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基因工程菌PPle小规模诱导培养 | 第41-42页 |
·重组菌丝霉素的超滤浓缩 | 第42页 |
·重组菌丝霉素纯化 | 第42页 |
·SDS-PAGE检测 | 第42页 |
·重组菌丝霉素体外抑菌活性检测 | 第42页 |
·重组菌丝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 第42-43页 |
·重组菌丝霉素稳定性分析 | 第4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重组菌丝霉素的纯化 | 第43-44页 |
·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44-45页 |
·最小抑菌浓度 | 第45-46页 |
·pH和消化酶对重组菌丝霉素活性影响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试验三 重组菌丝霉素对大鼠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8-5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8-52页 |
·重组菌丝霉素的制备与纯化 | 第48页 |
·试验设计和动物饲养管理 | 第48-49页 |
·样品采集 | 第49页 |
·考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49-52页 |
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2页 |
4. 试验结果 | 第52-57页 |
·重组菌丝霉素对大鼠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52-53页 |
·菌丝霉素对大鼠肠黏膜形态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 第53页 |
·菌丝霉素对大鼠回肠、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53-57页 |
5. 讨论 | 第57-58页 |
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一、结论 | 第59页 |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59页 |
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