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斑点叉尾鮰鮰爱德华氏菌病和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现状 | 第11页 |
·斑点叉尾鮰鮰爱德华氏菌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斑点叉尾鮰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 渔用口服疫苗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口服疫苗的优势 | 第15页 |
·口服疫苗载体 | 第15-16页 |
·鱼类口服疫苗免疫机制 | 第16-17页 |
·影响口服疫苗吸收的因素 | 第17页 |
3 口服疫苗高分子聚合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常用口服疫苗高分子聚合物载体材料 | 第18-20页 |
·提高微球吸收率的方法 | 第20页 |
·口服微球疫苗的释放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口服微球疫苗制备工艺及其特性分析 | 第22-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细菌复壮 | 第24页 |
·灭活疫苗制备 | 第24页 |
·海藻酸钠微球疫苗制备工艺流程 | 第24-25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5页 |
·响应面实验 | 第25页 |
·微球疫苗表面形态及粒径分析 | 第25页 |
·包封效率测定 | 第25-26页 |
·疫苗安全性检验 | 第26页 |
·体外模拟释放试验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34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响应面法优化鮰爱德华氏菌微球疫苗制备工艺实验方案及结果 | 第28-30页 |
·响应面分析及结果验证 | 第30-32页 |
·微球疫苗表面形态及粒径分析 | 第32-33页 |
·微球疫苗安全性检验 | 第33-34页 |
·微球疫苗体外模拟释放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口服微球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 第37-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实验菌株 | 第38页 |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口服微球疫苗制备 | 第38页 |
·疫苗饲料制备 | 第38页 |
·免疫程序 | 第38-39页 |
·血清样本采集与处理 | 第39页 |
·免疫指标检测 | 第39-41页 |
·攻毒试验及免疫保护效果测定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47页 |
·血清总蛋白含量检测 | 第42页 |
·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 第42-43页 |
·血清溶菌酶活力检测 | 第43-44页 |
·微量凝集实验检测血清抗体水平 | 第44-46页 |
·免疫保护率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二联口服微球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 第50-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51-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7页 |
·疫苗及疫苗饲料制备 | 第52页 |
·免疫程序 | 第52-53页 |
·血清采集与处理 | 第53页 |
·免疫指标检测 | 第53页 |
·攻毒试验及免疫保护效果测定 | 第53页 |
·疫苗对免疫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53-57页 |
3 结果 | 第57-68页 |
·血清总蛋白含量检测 | 第57-58页 |
·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 | 第59-60页 |
·微量凝集实验检测血清抗体水平 | 第60-62页 |
·免疫保护率 | 第62-63页 |
·疫苗对斑点叉尾鮰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3-68页 |
4 讨论 | 第68-71页 |
总结与创新点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