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地震力响应数值分析及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地震动力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式和特点 | 第10-12页 |
| ·衬砌的剪切移位 | 第10页 |
| ·偏压造成的隧道结构破坏 | 第10-11页 |
| ·衬砌结构破坏 | 第11页 |
| ·边墙破坏 | 第11-12页 |
| ·隧道抗震减震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岩石—结构动力分析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 ·岩石-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子结构法 | 第16-18页 |
| ·直接法 | 第18-19页 |
| ·FLAC~(3D)动力计算理论 | 第19-25页 |
| ·FL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20页 |
| ·动力时间步 | 第20-21页 |
| ·动力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21-23页 |
| ·动力荷载 | 第21页 |
| ·边界条件 | 第21-23页 |
| ·力学阻尼 | 第23-25页 |
| ·瑞利阻尼 | 第23页 |
| ·局部阻尼 | 第23-24页 |
| ·滞后阻尼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地震波的选取及校正 | 第25-35页 |
| ·地震波的传播 | 第25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25-30页 |
| ·地震波的输入方式 | 第25-26页 |
| ·人工合成地震波的方法 | 第26-30页 |
| ·三角级数法 | 第26-28页 |
| ·由标准反应谱拟合目标速度反应谱 | 第28页 |
| ·快速傅里叶转换 | 第28-30页 |
| ·地震波的校正 | 第30-35页 |
| ·滤波 | 第30-31页 |
| ·基线校正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浅埋偏压隧道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5-43页 |
| ·工程概况 | 第35页 |
| ·工程地质状况 | 第35页 |
| ·地层岩性 | 第35页 |
| ·地震构造 | 第35页 |
| ·荷载的确定 | 第35-37页 |
| ·隧道深浅埋的分界值 | 第35-36页 |
|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第36-37页 |
| ·偏压隧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7-43页 |
| ·偏压隧道断面设计 | 第37-38页 |
| ·偏压隧道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 ·从ANSYS导入到FLAC3D | 第38-39页 |
| ·整体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霍克布朗模型 | 第40页 |
|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 ·主要监测点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隧道断面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43-67页 |
| ·地震作用下模型边界和地震波 | 第43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3-64页 |
| ·自重静力分析与实际监测 | 第44-47页 |
| ·地震动力及重力共同作用分析 | 第47-51页 |
| ·地震力作用下监测的关键点内力时程分析 | 第51-58页 |
| ·地震力作用下监测的关键点位移时程分析 | 第58-62页 |
| ·地震力作用下监测的关键点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 第六章 不同坡度隧道响应分析 | 第67-71页 |
| ·静力作用下不同工况位移分析 | 第67-68页 |
| ·地震力作用下位移对比响应分析 | 第68-69页 |
| ·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对比响应分析 | 第69-7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