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2页 |
| ·MicroRNA简介 | 第15-16页 |
| ·MicroRNA概念及特点 | 第15页 |
| ·MicroRNA的发现过程 | 第15-16页 |
| ·MicroRNA与疾病 | 第16-17页 |
| ·肿瘤 | 第16页 |
| ·肿瘤标志物 | 第16页 |
| ·MicroRNA与癌症 | 第16-17页 |
| ·MicroRNA及端粒酶的检测 | 第17-18页 |
| ·Northern Blot及其改进 | 第17-18页 |
| ·Microarray及微球高通量检测法简介 | 第18页 |
| ·纳米材料 | 第18-20页 |
| ·基于纳米金技术的检测 | 第18-19页 |
|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检测 | 第19页 |
| ·基于石墨烯的检测 | 第19-20页 |
| ·DNA循环放大技术 | 第20-21页 |
| ·滚环复制放大反应 | 第20-21页 |
| ·杂交链式反应 | 第21页 |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21-23页 |
| ·拉曼散射 | 第21-22页 |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 | 第22-23页 |
| ·SERS简介 | 第22页 |
| ·SERS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 第二章 基于四螺旋结构分子探针的循环放大体系用于溶菌酶的SERS高灵敏检测 | 第32-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 ·试剂 | 第33-35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35页 |
| ·DNA-3 及发卡DNA在磁珠上的固定 | 第35-36页 |
| ·表面增强拉曼信号探针的构建 | 第36页 |
| ·四螺旋结构分子探针-表面增强拉曼反应原理 | 第36-37页 |
| ·表面增强拉曼检测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 ·纳米金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简称TEM)表征 | 第38页 |
| ·纳米金巯基复合物的紫外表征 | 第38-39页 |
| ·FHJM的构建及凝胶电泳成像 | 第39-40页 |
| ·方案的可行性验证 | 第40-41页 |
| ·对照实验 | 第41页 |
| ·对溶菌酶的定量实验 | 第41-43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43-44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 ·温度和pH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 ·KF聚合酶和核酸内切酶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46页 |
| ·实验小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基于三螺旋结构探针和自组装核酸分子聚集体的活细胞内miRNA的可视化检测 | 第50-6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1-53页 |
| ·仪器 | 第53页 |
| ·三螺旋结构分子及环链DNA在纳米磁珠表面的固定 | 第53-54页 |
| ·羧基修饰纳米磁珠的制备 | 第54页 |
| ·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 第54-55页 |
| ·细胞的培养及miRNA的提取 | 第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 ·miRNA的可视化检测原理 | 第55-56页 |
| ·GO与DHS的纳米组装 | 第56-57页 |
| ·合成的纳米磁珠的电镜图 | 第57-58页 |
| ·三螺旋分子结构的荧光及电泳表征 | 第58-59页 |
| ·氧化石墨烯纳米片(GONPs)对不同类型核酸分子的选择性吸附 | 第59-61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1-63页 |
| ·Phi 29聚合酶的用量及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1-62页 |
| ·三螺旋结构分子-纳米磁珠复合物及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纳米片对细胞的毒性实验 | 第62-63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63-64页 |
| ·miRNAs检测的灵敏度实验 | 第64-65页 |
| ·细胞实验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基于静电吸附的有序核酸分子聚集体对单细胞内miRNA的可视化检测 | 第69-88页 |
| ·实验部分 | 第70-74页 |
| ·试剂 | 第70-72页 |
| ·仪器 | 第72-73页 |
| ·氨基修饰二氧化硅(PCMSNs)的合成 | 第73页 |
| ·PCMSNs-N1N2探针的制备 | 第73页 |
| ·ONAAs-PCMSNs的构建 | 第73-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 ·单细胞靶miRNA检测的ONAAs-PCMSNs策略构建原理 | 第74-75页 |
| ·可行性实验 | 第75-76页 |
| ·PCMSNs的TEM | 第76-77页 |
| ·PCMSNs的氮吸附 | 第77-78页 |
| ·HCR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8-79页 |
| ·杂交链式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78页 |
| ·缓冲液的pH值 | 第78页 |
|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78-79页 |
| ·ONAAs-PCMSNs策略检测miRNA的灵敏度 | 第79-81页 |
| ·细胞的培养及miRNA的提取 | 第81页 |
| ·N1和N2自组装的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的MTT实验 | 第81-8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82-83页 |
| ·细胞成像 | 第83-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