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 (一) 教师教育 | 第9页 |
| (二) 教师教育大学化 | 第9-10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六、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一) 紧密结合大学的结构逻辑与功能逻辑进行研究 | 第14-15页 |
| (二) 分别从院校和制度两个层面探析问题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由来、发展与现状 | 第16-28页 |
| 第一节 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 | 第16-23页 |
| 一、晚清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 | 第16-17页 |
|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 | 第17-19页 |
| 三、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教育 | 第19-23页 |
| (一) 1949 年以前 | 第19页 |
| (二) 调整发展时期 | 第19-21页 |
| (三) 开放式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相关院校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 | 第23-25页 |
| 一、规模的变化 | 第23-24页 |
| 二、结构的变化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优势 | 第25-28页 |
| 一、学术性优势 | 第25-26页 |
| 二、一体性优势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第28-39页 |
| 第一节 传统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 一、专业学科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的冲突 | 第28-29页 |
| 二、人才培养的学历水平偏低 | 第29-30页 |
| 三、资源的浪费与短缺 | 第30页 |
| 四、盲目跃进导致的教师教育质量下滑 | 第30-31页 |
| 五、部属师范大学免费政策对地方师范院校生源的冲击 | 第31页 |
| 第二节 非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 一、准入资格的标准不明确 | 第31页 |
| 二、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充分 | 第31-32页 |
| 三、某些学生心理因素产生负面影响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两类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共同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一、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育关于资源的争夺 | 第33页 |
| 二、教育类课程与实践环节的不足 | 第33-34页 |
| 三、综合化氛围造成的不良影响 | 第34页 |
| 第四节 相关制度的缺陷 | 第34-39页 |
| 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的疏漏 | 第34-35页 |
| 二、教师资格类别粗糙,等级单一 | 第35-36页 |
| 三、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 第36页 |
| 四、资格制度违背教育原理 | 第36-37页 |
| 五、评估标准缺乏适度的柔性空间 | 第37-38页 |
| 六、对师范生的自然认定的质疑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完善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第39-46页 |
| 第一节 针对院校层面的建议 | 第39-42页 |
| 一、优化课程设置,开辟独有特色 | 第39-40页 |
| 二、循序渐进,稳步拓展非师范类专业 | 第40页 |
| 三、建立一体化平台,统一教师专业发展 | 第40-41页 |
| 四、提高重视程度,协调资源分配 | 第41-42页 |
| 五、选择合理的办学模式 | 第42页 |
| 第二节 针对制度层面的建议 | 第42-46页 |
| 一、规范高校参与教师教育的准入标准 | 第42-43页 |
| 二、强化教师资格制度的执行力度 | 第43页 |
| 三、完善教师资格证书的类别划分 | 第43-44页 |
| 四、增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和影响 | 第44页 |
| 五、提高对于从教人员的学历要求 | 第44-45页 |
| 六、为评估标准增加适度的柔性空间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