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改性制备吸油材料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水体溢油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3-15页 |
·水体溢油污染现状 | 第13-15页 |
·水体溢油污染危害 | 第15页 |
·水体溢油污染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物理法 | 第15-16页 |
·化学法 | 第16-17页 |
·生物法 | 第17-18页 |
·新型吸油(除油)材料 | 第18-21页 |
·金属丝网基超疏水/超亲油材料 | 第18-19页 |
·织物(fabric)基超疏水/超亲油材料 | 第19-20页 |
·海绵、泡沫(foam)超疏水/超亲油材料 | 第20-21页 |
·秸秆改性用于水体溢油的处理 | 第21-23页 |
·酯化改性 | 第21-22页 |
·碳化及高温热解 | 第22页 |
·接枝共聚 | 第22-23页 |
·吸油材料的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秸秆预处理 | 第25-26页 |
·物理预处理 | 第25页 |
·化学预处理 | 第25-26页 |
·玉米秸秆酯化改性制备吸油材料 | 第26页 |
·秸秆基海绵状吸油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玉米秸秆的化学预处理及球磨 | 第26-27页 |
·海绵状吸油材料的制备 | 第27页 |
·表征与分析 | 第27-31页 |
·形貌表征(SEM) | 第27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27页 |
·物理吸附分析仪(BET)及XRD分析 | 第27-28页 |
·秸秆组分分析 | 第28页 |
·定量分析 | 第28页 |
·吸油倍率与保油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海绵状材料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的测定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2页 |
·玉米秸秆预处理的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原料秸秆的吸油倍率 | 第31-32页 |
·原料秸秆的堆密度及扫描电镜图 | 第32-35页 |
·原料秸秆的保油率及漂浮性能 | 第35-36页 |
·化学预处理前后秸秆组分的变化 | 第36-38页 |
·氨水处理前后秸秆的红外谱图 | 第38页 |
·本段小结 | 第38-39页 |
·玉米秸秆酯化改性的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反应温度对酯化产物吸油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反应时间对改性秸秆吸油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固液质量比对改性秸秆吸油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冰乙酸与乙酸酐质量比对改性秸秆吸油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秸秆吸油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酯化改性秸秆的漂浮性能 | 第43页 |
·RCS、PCS、ECS的XRD分析 | 第43-44页 |
·FT-IR表征 | 第44-45页 |
·SEM分析 | 第45-46页 |
·BET分析 | 第46-47页 |
·定量分析 | 第47-48页 |
·本段小结 | 第48页 |
·秸秆基海绵状吸油材料的制备的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材料的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 | 第48-49页 |
·材料的扫描电镜 | 第49-51页 |
·材料的XRD分析 | 第51页 |
·本段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