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与分类地位 | 第11页 |
·猪圆环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 第11-12页 |
·基因组结构及主要蛋白的功能 | 第12-14页 |
·PCV2的致病机制 | 第14-15页 |
·PCV2引起的相关疾病 | 第15-16页 |
·PCV2的诊断方法 | 第16-18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8-23页 |
·大肠杆菌-昆虫细胞穿梭质粒载体系统(Bac to Bac系统)简介 | 第18-19页 |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操作流程 | 第19-21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21-22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 | 第22页 |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不足和展望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26-43页 |
·材料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8页 |
·全长ORF2基因的克隆 | 第27-30页 |
·用于构建载体的单个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 第30-33页 |
·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3-35页 |
·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35-38页 |
·重组杆状病毒滴度测定 | 第38页 |
·结果 | 第38-41页 |
·全长ORF2基因的PCR扩增 | 第38-39页 |
·用于构建载体的单个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转移载体的鉴定 | 第40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40页 |
·重组杆状病毒滴度测定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关于体外基因表达系统 | 第41页 |
·关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改进 | 第41页 |
·关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适用的细胞系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CAP蛋白的表达、鉴定及纯化 | 第43-53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7页 |
·蛋白的表达 | 第44-45页 |
·蛋白鉴定 | 第45-46页 |
·蛋白纯化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1页 |
·PCV2直接荧光抗体染色结果 | 第47-48页 |
·His标签的间接免疫荧光 | 第48-49页 |
·SDS-PAGE电泳 | 第49页 |
·Western Blot | 第49-50页 |
·蛋白纯化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关于蛋白鉴定 | 第51页 |
·关于蛋白纯化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3-63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56页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54页 |
·酶标二抗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包被条件的摸索 | 第54-55页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5页 |
·阴阳性临界值判断标准 | 第55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55-56页 |
·田间样本检测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60页 |
·抗原包被浓度确定 | 第56-57页 |
·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57页 |
·二抗浓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包被条件的摸索 | 第58-59页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9页 |
·临界值确定 | 第59-6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60页 |
·田间样本检测结果 | 第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关于PCV2的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60-61页 |
·关于建立PCV2的ELISA检测方法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3页 |
·创新 | 第63-64页 |
第七章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4-65页 |
·进一步摸索ELISA反应其他条件 | 第64页 |
·动物实验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