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11-21页 |
·阔野螟属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阔野螟属形态特征 | 第11页 |
·阔野螟属种类和地理分布 | 第11-14页 |
·形态分类学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螟蛾总科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6-19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原理及方法 | 第16-17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原理 | 第16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 第17-18页 |
·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 NJ) | 第17页 |
·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 | 第17页 |
·贝叶斯推论法(bayesian inference, BI) | 第17-18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所用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线粒体基因 | 第18页 |
·核基因 | 第18-19页 |
·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信息的联合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研究材料 | 第21页 |
·标本来源 | 第21页 |
·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地 | 第21页 |
·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材料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 第21页 |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 | 第21-22页 |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标本采集信息 | 第22-2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4-26页 |
·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PCR扩增 | 第25页 |
·电泳及测序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序列的处理 | 第26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26页 |
·序列的组成分析 | 第26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 第2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29页 |
·PCR扩增检验结果 | 第29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9-41页 |
·序列组成与变异 | 第29-30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30-34页 |
·碱基替换饱和效应的检验 | 第34-35页 |
·系统发育树 | 第35-41页 |
·基于CO1上DNA Barcoding序列构建邻接树 | 第35页 |
·基于CO1上DNA Barcoding序列作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 | 第35-36页 |
·基于CAD + CO1 + RpS5联合基因构建邻接树 | 第36页 |
·基于CAD + CO1 + RpS5联合基因序列作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 | 第36-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序列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橙纹阔野螟Patania orissusalis (Walker)的归属问题 | 第42页 |
·新种记述:丁紫阔野螟Patania clava Xu et Du, sp. nov | 第42-44页 |
·种团的划分 | 第44-4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7-51页 |
·实验操作 | 第47-48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47页 |
·PCR扩增条件 | 第47页 |
·不同建树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种类鉴定 | 第48页 |
·三条阔野螟P. chlorophanta (Butler)与橙黑阔野螟P. nigriflava (Swinhoe)的关系 | 第48-49页 |
·丁紫阔野螟P. clava Xu et Du, sp. nov.与紫褐阔野螟P. iopasalis (Walker)的关系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6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标本采集的情况 | 第61-63页 |
附录1 中国阔野螟属部分种类CO1序列 | 第63-66页 |
附录2 测序图谱-以三条阔野螟为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