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 | 第15页 |
·创新扩散理论的形成 | 第15-16页 |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第16-17页 |
·“大学模式”的扩散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模式”分析 | 第19-26页 |
·美国“大学模式”的形成 | 第19-20页 |
·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 | 第20-21页 |
·推广人员学历结构 | 第21-22页 |
·推广经费来源 | 第22页 |
·推广效果 | 第22-23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模式”现状及成效分析 | 第26-33页 |
·“大学模式”的形成 | 第26-28页 |
·产生背景 | 第26-27页 |
·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发展历程 | 第28页 |
·基本特征 | 第28页 |
·其他典型“大学模式”做法 | 第28-30页 |
·南京农业大学“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 | 第28-29页 |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模式 | 第29页 |
·东北农业大学“大庆模式” | 第29页 |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 第29-30页 |
·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 第30页 |
·“大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30-33页 |
·与企业对接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 | 第30页 |
·与生产一线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 第30-31页 |
·扩大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影响力 | 第31页 |
·提升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我国“大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37页 |
·专家服务内容与生产需求脱节 | 第33页 |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资金来源单一,财政支持是主要来源 | 第34页 |
·专家服务方式与基层需求不同 | 第34页 |
·推广队伍人员不足 | 第34-35页 |
·科技推广平台服务区域小,产业覆盖度不够 | 第35页 |
·农业人力资本存量低 | 第35-37页 |
第六章 西农“大学模式”现状及优化方案 | 第37-44页 |
·西农“大学+试验站(示范基地)+示范户+农户”模式 | 第37-41页 |
·基本思路 | 第37页 |
·主要做法 | 第37-39页 |
·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 第39-41页 |
·“三站链合”创新驱动,升级“西农模式” | 第41-44页 |
·意义 | 第41页 |
·思路 | 第41-42页 |
·功能定位 | 第42-43页 |
·发展目标 | 第43-44页 |
第七章 我国“大学模式”优化建议与对策 | 第44-47页 |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完善自身体制机制 | 第44页 |
·明确并保障推广类教师地位 | 第44页 |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推广队伍 | 第44页 |
·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44-45页 |
·继续发挥政府财政支持作用 | 第45页 |
·发挥市场作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45页 |
·联合地方政府,整合区域资源 | 第45-46页 |
·强化校地合作共建,密切与基层农技力量结合 | 第45页 |
·整合地方科研、生产经营主体力量 | 第45-46页 |
·培育农业人力资本,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 第46-47页 |
·创新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 第46页 |
·探索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培育新型农民 | 第46-4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