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表格索引 | 第12-13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电离层电子密度空洞的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电离层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实验室研究空间等离子体综述 | 第22-29页 |
·实验室研究空间等离子体的方法 | 第22-23页 |
·剪切等离子体流物理研究 | 第23-26页 |
·实验室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 | 第26-29页 |
·电子离子混杂不稳定性的研究 | 第29-37页 |
·电子离子混杂不稳定性的色散关系 | 第29-31页 |
·扰动离子密度 | 第31-34页 |
·扰动电子密度 | 第34-35页 |
·色散关系 | 第35-37页 |
·电子离子混杂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第37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57页 |
·实验装置 | 第39-41页 |
·实验常用的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 第41-49页 |
·单探针双探针诊断 | 第41-43页 |
·K探针 | 第43-45页 |
·离子能量分析仪 | 第45-46页 |
·磁探针 | 第46-48页 |
·微波诊断方法 | 第48-49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9-52页 |
·探针测量系统 | 第49-50页 |
·数据采集抗干扰技术 | 第50-52页 |
·数据谱分析方法 | 第52-57页 |
·功率谱分析 | 第53-54页 |
·双谱分析及高阶谱分析 | 第54-57页 |
第三章 电离层空洞主动实验实验室可行性验证 | 第57-67页 |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电离层空洞的化学过程 | 第58-59页 |
·实验装置及诊断安排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0-66页 |
·化学物质释放效果随气压变化 | 第60-63页 |
·不同释放比例造成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下降效果 | 第63-64页 |
·模拟电离层空洞形成时间 | 第64-65页 |
·化学物质释放造成的气辉增强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电离层空洞边界层静电涨落的研究 | 第67-85页 |
·研究背景 | 第67-68页 |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设计 | 第68-6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9-83页 |
·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电子密度涨落 | 第69-72页 |
·边界层上悬浮电位涨落的研究 | 第72-75页 |
·剪切流驱动的电子离子混杂不稳定性 | 第75-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电磁涨落的研究 | 第85-95页 |
·研究背景 | 第85-86页 |
·实验装置 | 第86-87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7-94页 |
·边界层的电磁涨落 | 第87-89页 |
·边界层的电磁涨落的数字信号谱分析 | 第89-91页 |
·电磁涨落模式的起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95-99页 |
·实验总结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A 常见化学物质的电子吸附过程及电负性 | 第105-111页 |
附录B 周期非对称光栅结构对亚波长微波增强透射及聚束效应的研究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