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汽车尾气的产生、危害与治理 | 第12-14页 |
| ·汽车尾气的产生 | 第12页 |
| ·汽车尾气的危害 | 第12-13页 |
| ·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与法规 | 第13-14页 |
| ·汽车尾气的控制 | 第14页 |
| ·三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 ·三效催化剂的组成 | 第15-18页 |
| ·载体 | 第15-16页 |
| ·高比表面的涂层 | 第16页 |
| ·助剂 | 第16-17页 |
| ·活性组分 | 第17-18页 |
| ·三效催化剂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8页 |
| ·空燃比窗 | 第18-19页 |
|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 | 第19-23页 |
|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 | 第19-20页 |
| ·双金属纳米催化剂 | 第20页 |
|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20-22页 |
|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征技术 | 第22-23页 |
|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 ·商用三效催化剂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 ·Pt-Ir合金双金属纳米粒子溶胶制备 | 第28页 |
| ·Ir金属纳米粒子溶胶制备 | 第28-29页 |
| ·核壳结构Ir@Pt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9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 ·物相结构分析(XRD) | 第30页 |
| ·透射电镜(TEM) | 第30页 |
|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 第30-31页 |
|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1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 ·CO吸附的in situ DRIFT光谱测定 | 第31页 |
|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31-34页 |
| ·转化率-温度曲线测定 | 第31-32页 |
| ·空燃比(λ) | 第32-33页 |
| ·抗水抗硫性能 | 第33页 |
| ·N_2选择性 | 第33-34页 |
| 第3章 商用三效催化剂分析 | 第34-42页 |
| ·前言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 ·催化剂涂层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 ·XRD结果讨论 | 第36-37页 |
| ·TEM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XPS结果讨论 | 第38-39页 |
| ·H_2-TPR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第4章 铂铱双金属纳米粒子制备与表征 | 第42-54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 ·Pt-Ir双金属合金纳米粒子 | 第43-46页 |
| ·Ir纳米粒子制备 | 第46-48页 |
| ·Ir@Pt核壳结构双金属纳米粒子 | 第48-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5章 铂铱双金属三效催化剂表征 | 第54-68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 ·Pt-Ir双金属合金和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三效催化活性 | 第54-56页 |
| ·Ir@Pt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负载到不同载体上的三效催化活性 | 第56-58页 |
| ·Ir/Pt比对Ir@Pt/SiO_2三效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 | 第60-62页 |
| ·催化剂的工作窗.研究 | 第62-64页 |
| ·Ir@Pt/SiO_2催化剂的抗水抗硫性能 | 第64-65页 |
| ·Ir@Pt/SiO_2催化剂的N2选择性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1. 结论 | 第68页 |
| 2.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