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的研究 | 第11-12页 |
·森林可燃物特性和调控技术的研究 | 第12-14页 |
·林内潜在火行为的研究 | 第14-16页 |
·碳储量的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20-22页 |
·自然地理情况 | 第20-21页 |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森林植被资源 | 第21-22页 |
·近年来火灾情况 | 第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外业调查 | 第22-27页 |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样地设置及林分特征调查 | 第22-24页 |
·森林可燃物的调查 | 第24-25页 |
·林分林内潜在火行为预测方法 | 第25-26页 |
·C储量的测定采样 | 第26-27页 |
·室内实验 | 第27-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林分可燃物分析 | 第31-36页 |
·林分可燃物垂直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3-36页 |
·林分地表潜在火行为研究 | 第36-42页 |
·可燃物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38页 |
·不同林型地表火行为指标 | 第38-42页 |
·各林型碳储量分析 | 第42-48页 |
·不同疏伐强度对油松、侧柏和刺槐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第42-46页 |
·不同疏伐强度对油松、侧柏和刺槐林分碳储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