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安全风险容忍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 ·理论背景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 ·非建筑行业的风险容忍度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建筑行业的风险容忍度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研究评价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研究基础 | 第23-39页 |
| ·不安全行为 | 第23-27页 |
| ·不安全行为的定义 | 第23页 |
|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3页 |
|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 第23-25页 |
|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 | 第25-27页 |
| ·风险容忍度 | 第27-36页 |
| ·风险容忍度的定义 | 第27-31页 |
| ·风险评价原则 | 第31-34页 |
| ·风险容忍度的作用机理 | 第34-36页 |
| ·风险容忍度与安全管理 | 第36-37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影响因素调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9-56页 |
|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9-40页 |
| ·建筑工人安全风险容忍度影响因素界定 | 第40-52页 |
| ·个人层面 | 第40-47页 |
| ·公司环境层面 | 第47-50页 |
| ·社会环境层面 | 第50-5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问卷设计、收集及检验 | 第56-77页 |
| ·问卷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56页 |
| ·潜变量量表设计 | 第56-59页 |
|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59-61页 |
| ·数据收集 | 第61-63页 |
| ·数据的收集过程 | 第61-62页 |
|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 ·修改反向计分 | 第63页 |
| ·数据质量分析 | 第63-76页 |
| ·信度检验 | 第63-67页 |
| ·效度检验 | 第67-68页 |
| ·因子分析 | 第68-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77-105页 |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77-79页 |
| ·路径分析 | 第79-92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验证 | 第79-81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 第81-89页 |
|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 ·各因素对风险容忍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90-91页 |
| ·讨论 | 第91-92页 |
| ·不同特征群体安全风险容忍度差异性分析 | 第92-104页 |
|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2-94页 |
| ·建筑工人对于安全风险容忍度的认识差异采访分析 | 第94-95页 |
| ·不同特征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 第95-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10页 |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05-10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07页 |
| ·相关对策建议 | 第107-109页 |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