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0-16页 |
1.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分类学 | 第10-12页 |
·属间分类 | 第10-11页 |
·属内分类 | 第11-12页 |
2. DNA条形码技术 | 第12-14页 |
·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的条形码标签研究 | 第13-14页 |
3.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分类趋势 | 第14页 |
4.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的经济重要性 | 第14-15页 |
·重要植物病原菌 | 第14页 |
·开发新药物 | 第14-15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16-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页 |
·菌株来源 | 第1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6页 |
2.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培养基的制作 | 第16-17页 |
·单孢分离培养基 | 第16页 |
·培养鉴定培养基 | 第16-17页 |
·标本处理和分离纯化 | 第17页 |
·菌种保存 | 第17页 |
·描述鉴定 | 第17页 |
3.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PCR引物和反应体系 | 第18-19页 |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 | 第18页 |
·β-tubulin(微管蛋白) 基因片段 | 第18页 |
·tef1(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基因片段 | 第18-19页 |
·PCR产物检测和测序 | 第19页 |
·分子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序列检测 | 第19页 |
·序列比对 | 第19页 |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19-20页 |
·条形码基因的筛选和评价 | 第20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0-78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20-27页 |
·ITS基因标签分析 | 第20页 |
·β-tubulin基因标签分析 | 第20-21页 |
·tef1基因标签分析 | 第21页 |
·ITS,β-tubulin和tef1基因片段的加合序列分析 | 第21-27页 |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菌株的加合序列分析 | 第21页 |
·新拟盘多毛孢属 ( Neopestalotiopsis ) 和假拟盘多毛孢属(Pseudopestalotiopsis)菌株的加合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加合分析结果 | 第22-27页 |
·本研究分离的菌株的鉴定和描述 | 第27-78页 |
·新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27-70页 |
·鱼尾葵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aryotae)(图 6) | 第27-29页 |
·香樟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iopsis cinnamomumae)(图 7) | 第29-32页 |
·咖啡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offeae-arabicae)(图 8) | 第32-35页 |
·Neopestalotiopsis. podocarpusis(图 10) | 第35-37页 |
·罗汉松新拟盘多毛孢(N. podocarpus-macrophyllus)(图 11) | 第37-39页 |
·N. pseudoaustralis (图 12) | 第39-42页 |
·N. pseudosaprophyta (图 13) | 第42-44页 |
·N. strelitziae(图 14) | 第44-46页 |
·Pestalotiopsis camellia-sinensis(图 15) | 第46-48页 |
·饭甑青冈拟盘多毛孢(P. cyclobalanopsis)(图 16) | 第48-50页 |
·巴西木拟盘多毛孢(P. dracaenea)(图 17) | 第50-52页 |
·P. keteleeria(图 18) | 第52-56页 |
·荔波拟盘多毛孢(P. libosis)(图 20) | 第56-57页 |
·李拟盘多毛孢(P. prunui)(图 21) | 第57-59页 |
·桃金娘拟盘多毛孢(P. rhodomyrtus)(图 22) | 第59-62页 |
·娑罗树拟盘多毛孢(P. shorea)图 23 | 第62-65页 |
·P. subshorea(图 25) | 第65-67页 |
·Pseudopestalotiopsis simitheae(图 26) | 第67-70页 |
·已报道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70-76页 |
·卵圆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图 27) | 第70页 |
·N. foedans(图 28) | 第70-72页 |
·藜芦新拟盘多毛孢(N. leucothoes)(图 29) | 第72-73页 |
·山龙眼新拟盘多毛孢(N. protearum)(图 30) | 第73-74页 |
·Pestalotiopsis colombiensis(图 31) | 第74-76页 |
·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图 32) | 第76页 |
·未定种 | 第76-78页 |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 第78-82页 |
1.总结 | 第78-79页 |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Pestalotiopsis-like fungi)的多样性 | 第78页 |
·来源多样性 | 第78页 |
·种类多样性 | 第78页 |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DNA条形码分子标签评价 | 第78-79页 |
·ITS基因标签的评价 | 第78-79页 |
·β-tubulin基因标签的评价 | 第79页 |
·tef1基因标签的评价 | 第79页 |
·ITS,β-tubulin和tef1三个基因的加合序列分析 | 第79页 |
2. 讨论 | 第79-82页 |
·本研究对分子系统学的意义 | 第79-80页 |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80页 |
·菌种失活及诱导产孢困难 | 第80页 |
·序列的大批量处理耗时 | 第80页 |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分类研究新思考 | 第80-81页 |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分类学发展前景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