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13-25页 |
| ·土地及土地资源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 ·土地的双重属性 | 第13页 |
| ·土地资源概念 | 第13-14页 |
| ·土地资源属性分析 | 第14-15页 |
| ·土地征收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 ·土地征收行为的性质和特征 | 第15-18页 |
| ·土地征收正当性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 ·土地征收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 ·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21-22页 |
| ·耕地红线受到威胁 粮食安全受到挑战 | 第21页 |
| ·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 第21-22页 |
| ·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 | 第22页 |
| ·确保农业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 第22-23页 |
| ·实现土地征收行为良性健康发展的要求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我国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制度困境 | 第25-33页 |
| ·“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清导致土地征收范围恶性扩大 | 第25-26页 |
| ·法律规定存在缺陷 | 第25-26页 |
| ·土地征收目的界定模糊 | 第26页 |
| ·征收补偿制约程度低,对土地资源保护不利 | 第26-28页 |
| ·补偿范围过窄 | 第27页 |
| ·补偿标准较低 | 第27-28页 |
| ·征收程序存在缺陷,土地资源程序保障不完善 | 第28-29页 |
| ·土地征收主体不明 | 第28页 |
| ·土地征收程序存在缺陷 | 第28-29页 |
| ·救济机制不健全,被征土地资源缺乏完整的保护机制 | 第29-30页 |
| ·未能确立有效的违法征收阻却制度 | 第29页 |
| ·错误征收后的土地救济缺失 | 第29-30页 |
| ·政府职能异化且缺乏监督和审查机制 | 第30-33页 |
| ·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职能异化 | 第30页 |
| ·政府征收行为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域外土地征收制度分析 | 第33-39页 |
|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 | 第33-34页 |
| ·美国的公共使用目的 | 第33页 |
| ·法国的公用目的 | 第33-34页 |
| ·日本的公共、公益事业目的 | 第34页 |
| ·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及标准 | 第34-35页 |
| ·日本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及标准 | 第34-35页 |
| ·德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及标准 | 第35页 |
| ·英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及标准 | 第35页 |
| ·土地征收程序 | 第35-37页 |
| ·美国的土地征收程序 | 第35-36页 |
| ·英国土地征收程序 | 第36页 |
| ·日本土地征收程序 | 第36-37页 |
| ·土地征收救济机制 | 第37-39页 |
| ·美国土地征收救济机制 | 第37页 |
| ·法国土地征收救济机制 | 第37-38页 |
| ·日本土地征收救济机制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39-47页 |
| ·确立科学的公共利益界定机制,从征收源头上保护土地资源 | 第39-40页 |
| ·完善相关法律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内容 | 第39-40页 |
| ·开放集体土地一级市场 ,解决“公共利益”界定困境 | 第40页 |
| ·以补偿制约征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 第40-42页 |
| ·科学确立补偿标准 | 第40-41页 |
| ·合理设置补偿范围 | 第41-42页 |
| ·完善征收审批程序,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程序保障 | 第42-44页 |
| ·从分权角度,确定以行政主体为征收主体 | 第42-43页 |
| ·增设公众参与的公共利益认定程序 | 第43页 |
| ·完善公告和听证程序 | 第43-44页 |
| ·健全救济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事中事后保护 | 第44-45页 |
| ·构建事中救济机制 | 第44-45页 |
| ·完善错误征收后的救济制度,严格执法 | 第45页 |
| ·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严格监管 | 第45-47页 |
| ·促进征收中政府理念和职能转变 | 第45-46页 |
| ·完善监督机制以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