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年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选题背景与课题概念 | 第7-8页 |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课题概念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目前关于研究年画的著作有 | 第9-10页 |
| ·关于新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有 | 第10页 |
| ·关于新中国年画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2-13页 |
|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难点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新中国历史环境与女性生存境遇 | 第13-21页 |
| ·新中国历史与社会 | 第13-16页 |
| ·1949----1965 建国初的17年 | 第13-14页 |
| ·1966---1976 文革时期 | 第14-15页 |
| ·1976----1979“徘徊期”、振兴期 | 第15-16页 |
| ·新中国文艺政策 | 第16-18页 |
| ·新中国文艺政策概述 | 第16-17页 |
| ·新中国文艺政策下的美术发展 | 第17-18页 |
| ·新中国女性生存境遇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新中国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第21-44页 |
| ·新中国年画概叙 | 第21-26页 |
| ·建国初期17年兴起的年画运动 | 第21-24页 |
| ·“文革”时期至1979年间新中国年画的发展 | 第24-26页 |
| ·新中国年画中女性角色 | 第26-33页 |
| ·建国初期的17年中的女性角色 | 第27-29页 |
| ·“文革”时期的女性角色 | 第29-31页 |
| ·“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女性角色 | 第31-33页 |
| ·新中国年画中女性表现风格 | 第33-42页 |
| ·建国初期的17年的表现风格 | 第33-37页 |
| ·“文革”时期的表现风格 | 第37-39页 |
| ·“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风格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新中国年画女性形象的成因 | 第44-50页 |
| ·新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 第44-46页 |
|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外来视觉艺术观念 | 第46-47页 |
| ·新中国审美观念的转变与女性形象塑造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新中国年画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 第50-59页 |
| ·不同时空下女性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 第50-53页 |
| ·艺术功能的异化与艺术本体的退化 | 第53-56页 |
| ·艺术功能的异化 | 第53-54页 |
| ·艺术本体的退化 | 第54-56页 |
| ·新时期年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审美特征的呈现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学术著作 | 第61-62页 |
| 图录类 | 第62页 |
| 硕博士论文 | 第62页 |
| 期刊类 | 第62-63页 |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附录二:图片与表格来源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