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打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20页 |
第一节 打工文学兴起的背景 | 第12-18页 |
一、 经济背景:民工潮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 第12-14页 |
二、 教育背景: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 第14-16页 |
三、 文化背景:文化融合与文化体制改革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打工文学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打工文学中农民形象分析 | 第20-33页 |
第一节 作为“纪念碑”意义的农民形象 | 第20-28页 |
一、 秉持着传统乡土意识:勇敢执着、坚韧勤劳、默默奉献 | 第21-23页 |
二、 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自信、敢爱、充满梦想 | 第23-26页 |
三、 群体意识不断提高:团结、互助、关爱他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带有封建思想及世俗观念的农民形象 | 第28-33页 |
一、 封建思想的残留 | 第29-30页 |
二、 世俗观念的存在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打工文学中农民形象的身份焦虑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身份焦虑的体现及形成 | 第33-37页 |
一、 身份焦虑的体现 | 第33-35页 |
二、 身份焦虑的形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焦虑产生的原因 | 第37-41页 |
一、 心理原因分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说透视“农民工的压力源”问题 | 第37-39页 |
二、 社会原因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农民形象研究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41-45页 |
第一节 农民形象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农民形象发出着底层群体文化呼声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