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高血压 | 第12-13页 |
·高血压背景 | 第12页 |
·高血压发病机制 | 第12页 |
·高血压药物 | 第12-13页 |
2. 缬沙坦 | 第13-14页 |
·缬沙坦背景 | 第13页 |
·缬沙坦的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治疗高血压 | 第13页 |
·治疗心肌梗死 | 第13-14页 |
·治疗心力衰竭 | 第14页 |
·肝细胞保护 | 第14页 |
·其他 | 第14页 |
3. 氨氯地平 | 第14-15页 |
·氨氯地平的背景 | 第14页 |
·氨氯地平的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治疗高血压 | 第14-15页 |
·治疗心绞痛 | 第15页 |
·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15页 |
·抑制血小板聚集 | 第15页 |
·其他 | 第15页 |
4. HPLC-MS/MS法测定生物样品浓度和进行药动学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HPLC-MS/MS测定犬血中缬沙坦的含量 | 第17-2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7页 |
·仪器 | 第17页 |
2.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第17-18页 |
·色谱条件 | 第17-18页 |
·质谱条件 | 第18页 |
·缬沙坦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8页 |
·内标华法林溶液的配制 | 第18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18页 |
3. 分析结果 | 第18-27页 |
·缬沙坦和华法林(内标)的化学结构 | 第18-19页 |
·质谱分析 | 第19-21页 |
·方法专一性 | 第21-22页 |
·标准曲线 | 第22-24页 |
·基质效应 | 第24页 |
·方法回收率 | 第24-25页 |
·批内精密度 | 第25页 |
·批间精密度 | 第25-26页 |
·样品重组后的稳定性 | 第26页 |
·样品存放期间的稳定性 | 第26-27页 |
·样品冻融稳定性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页 |
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HPLC-MS/MS测定犬血中氨氯地平的含量 | 第28-3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8页 |
·仪器 | 第2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2.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第28-29页 |
·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质谱条件 | 第29页 |
·氨氯地平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内标特比萘芬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29页 |
3.分析结果 | 第29-37页 |
·氨氯地平和特比萘芬(内标)的化学结构式 | 第29-30页 |
·质谱分析 | 第30-32页 |
·方法专一性 | 第32-33页 |
·标准曲线 | 第33-35页 |
·基质效应 | 第35页 |
·方法回收率 | 第35页 |
·批内精密度 | 第35-36页 |
·批间精密度 | 第36页 |
·样品重组后的稳定性 | 第36页 |
·样品存放期间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样品冻融稳定性 | 第37页 |
4. 讨论 | 第37-38页 |
·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7-38页 |
·血液样品处理方法选择 | 第38页 |
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药动学研究 | 第39-53页 |
1.实验动物选择 | 第39页 |
2.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第39页 |
3.犬血浆样品分析 | 第39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9-53页 |
·缬沙坦实验结果 | 第39-46页 |
·缬沙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第39-43页 |
·缬沙坦不同制剂在Beagle犬的药代动力学 | 第43-44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估算 | 第44-45页 |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45-46页 |
·氨氯地平的实验数据 | 第46-53页 |
·氨氯地平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第46-50页 |
·氨氯地平不同制剂在Beagle犬的药代动力学 | 第50-51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估算 | 第51-52页 |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4页 |
1.试验方法的总结 | 第53页 |
2.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氨氯地平测定处理问题 | 第53页 |
·实验的需补充部分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论文著作 | 第58-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