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多孔介质液相侵入研究 | 第8-10页 |
·流固耦合渗流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特征 | 第13-17页 |
·川中HC区块须家河组 | 第13-16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13-15页 |
·地层压力和流体特征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液相侵入机理 | 第17-31页 |
·单裂缝致密砂岩液相侵入实验 | 第17-26页 |
·岩石薄片制作 | 第17页 |
·实验装置 | 第17-18页 |
·实验过程 | 第18-1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液相侵入控制方程组 | 第26-28页 |
·渗流场方程 | 第26-27页 |
·对流-扩散方程 | 第27-28页 |
·数值测试 | 第28-30页 |
·渗流模块的验证 | 第28-29页 |
·对流-扩散模块的验证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的变形特征 | 第31-54页 |
·单裂缝致密砂岩流固耦合渗流实验 | 第31-39页 |
·岩心制备 | 第31页 |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裂缝网络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 第39-51页 |
·块体变形分析 | 第40-41页 |
·裂缝渗流模型 | 第41页 |
·流固耦合渗流 | 第41-42页 |
·裂缝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二随机离散裂缝网络 | 第43-45页 |
·数值算例 | 第45-51页 |
·致密砂岩基质变形特征 | 第51-52页 |
·孔隙度动态变化模型 | 第51-52页 |
·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液相侵入机理 | 第54-77页 |
·孔隙-裂缝性致密砂岩流固耦合控制方程组 | 第54-59页 |
·应力场方程 | 第55-56页 |
·渗流场方程 | 第56-57页 |
·耦合关键项 | 第57-58页 |
·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有限元离散及数值求解 | 第59-62页 |
·岩石骨架平衡方程的空间离散 | 第59页 |
·渗流方程的空间离散 | 第59-61页 |
·时间域离散 | 第61-62页 |
·数值测试 | 第62-64页 |
·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液相侵入 | 第64-75页 |
·模型参数赋值与边界条件 | 第64-66页 |
·侵入过程中的瞬态力学响应 | 第66-68页 |
·侵入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 | 第68-70页 |
·侵入过程中的水相分布规律 | 第70-74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7页 |
·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