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云南洗石沟泥石流的颗粒流模型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引言第8-9页
   ·泥石流数值模拟现状第9-12页
     ·唯象的方法第9-10页
     ·非唯象的方法第10-12页
   ·泥石流颗粒流模型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页
   ·创新点第13-15页
第2章 颗粒流与PFC软件简介第15-25页
   ·颗粒流分类第15-16页
     ·快速流第15-16页
     ·慢速流第16页
     ·中速流第16页
     ·依据力链的颗粒流分类第16页
   ·离散颗粒力学模型第16-19页
     ·基于接触力学的模型第17-18页
     ·硬球模型第18页
     ·软球模型第18-19页
   ·PFC软件简介第19-20页
   ·PFC基本理论第20-22页
     ·接触力第20-21页
     ·机械阻尼第21-22页
   ·PFC接触本构第22-24页
     ·接触刚度模型第22-23页
     ·滑动模型第23页
     ·连接模型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洗石沟概况第25-42页
   ·自然地质条件第25-32页
     ·交通与位置第25页
     ·气象与水文第25-26页
     ·地形地貌第26-28页
     ·地层岩性第28-29页
     ·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9-30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30-31页
     ·泥石流形成条件第31-32页
   ·泥石流灾害情况第32-33页
     ·泥石流灾害史第32页
     ·泥石流类型及易发性第32-33页
   ·土样分析第33-37页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结构特征第33-34页
     ·含水率第34页
     ·颗粒比重第34-35页
     ·密度第35-36页
     ·孔隙率第36页
     ·土样的力学特性第36-37页
   ·泥石流流速第37-38页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第38-39页
   ·其他参数第39-40页
     ·石块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第39-40页
     ·泥石流沟道土的力学性质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PFC参数标定第42-49页
   ·PFC的直剪模型第42-44页
     ·模型第42页
     ·直剪试验的标定第42-44页
   ·岩石碰撞回弹试验第44-48页
     ·碰撞恢复系数第44-45页
     ·碰撞恢复系数与粘滞阻尼的关系第45页
     ·泥石流沟坡道恢复系数第45-47页
     ·岩石碰撞试验的PFC模型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泥石流的颗粒流模型第49-57页
   ·颗粒流的类拉格朗日方法第49-52页
   ·模型的建立第52-54页
     ·生成坡面第52-53页
     ·生成泥石流第53-54页
     ·监测石块第54页
   ·数据处理第54-56页
     ·记录与转换第54-55页
     ·数据计算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果分析第57-70页
   ·泥石流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第57-59页
   ·特征石块位置与速度变化规律第59-62页
   ·泥石流剪切速率的分析第62-63页
   ·泥石流萨维奇数的分析第63-65页
   ·泥石流温度分析第65-69页
     ·不同阶段泥石流温度分布第65-67页
     ·泥石流各部位温度的变化第67-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1页
   ·结论第70页
   ·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震资料吸收衰减补偿方法研究
下一篇:车辆荷载作用下软土深基坑被动区水泥土加固的力学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