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城市社区管理基础理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涵义 | 第8-15页 |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 第8-9页 |
二、城市社区的分类 | 第9-12页 |
三、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分析 | 第15-17页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 第17-21页 |
一、“网格化”管理的涵义 | 第17-19页 |
二、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考察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典型模式 | 第21-23页 |
一、北京东城区模式 | 第21-22页 |
二、上海长宁模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昌吉市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23-28页 |
一、昌吉市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环境分析 | 第23-25页 |
二、昌吉市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措施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节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28-30页 |
一、经济效益 | 第28页 |
二、社会效益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网格化”管理运行过程中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法律意识方面 | 第30-31页 |
一、“网格化”管理主体的法治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 第30-31页 |
二、居民法律意识没有显著提升 | 第31页 |
第二节 立法方面 | 第31-32页 |
一、立法相对滞后 | 第31页 |
二、缺乏民主协商 | 第31-32页 |
三、体系不够完善 | 第32页 |
第三节 矛盾调处机制方面 | 第32-33页 |
一、调解公信力不足,欠缺认同度 | 第32-33页 |
二、邻里间的信任度低 | 第33页 |
第四节 社会监督方面 | 第33-34页 |
一、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3页 |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第五节 社会组织方面 | 第34-36页 |
一、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单一 | 第34页 |
二、社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法治建设的思考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发展社区法律文化 | 第36-37页 |
一、总结经验,培育和发展社区法律文化 | 第36-37页 |
二、增强法治宣传,提升居民法律意识 | 第37页 |
第二节 转变治理理念,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立法 | 第37-39页 |
一、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制保障 | 第37-38页 |
二、完善“网格化”管理立法体系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强化管理,完善矛盾化解调处机制 | 第39-40页 |
一、强化调解权威,提升认同度 | 第39页 |
二、强化自治性,营造信任环境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量化法治指数,完善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一、科学制定考核内容 | 第40页 |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 第40-41页 |
第五节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41-43页 |
一、保护社会组织在“网格化”管理中的自治性优势 | 第41页 |
二、强化法治建设,依法推动社会组织改革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