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模具工业和注塑成型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 第9页 |
| ·模流分析与基于逆向工程的模具激光熔覆技术的提出 | 第9-10页 |
| ·课题来源及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2 散热盖塑件模流分析 | 第16-38页 |
| ·分析前处理 | 第16-19页 |
| ·网格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16-17页 |
| ·网格修复 | 第17-19页 |
| ·充填分析与优化 | 第19-23页 |
| ·成型窗口分析 | 第20-22页 |
| ·浇口和流道尺寸确定 | 第22-23页 |
| ·冷却分析与优化 | 第23-29页 |
| ·冷却分析的重要性与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串联水路与并联水路 | 第26页 |
| ·冷却水路优化 | 第26-29页 |
| ·保压和翘曲分析与优化 | 第29-35页 |
| ·保压曲线与保压曲线优化流程 | 第29-30页 |
| ·保压曲线优化 | 第30-35页 |
| ·注塑模具局部磨破损区域修复理论的提出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散热盖注塑模具磨破损区域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38-43页 |
| ·模具磨破损区域数据提取的必要性 | 第38页 |
| ·基于逆向工程的模具修复技术的提出 | 第38-40页 |
| ·散热盖注塑模具磨破损区域三维实体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40-41页 |
| ·破损区域的修复路径规划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激光熔覆基础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 ·实验材料、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铝合金和熔覆粉末的化学成分 | 第43页 |
| ·主要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 | 第43-44页 |
| ·正交实验法在激光熔覆实验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 ·单道熔覆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5-49页 |
| ·实验样件的宏观分析 | 第45-46页 |
| ·实验样件的微观分析 | 第46-49页 |
| ·熔覆试样的显微硬度测试 | 第49页 |
| ·多道搭接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搭接率的选择实验 | 第49-51页 |
| ·多道搭接的金相组织分析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散热盖注塑模具母模破损区域的激光熔覆实验 | 第52-57页 |
| ·激光熔覆路径规划 | 第52页 |
| ·手工编程完成激光熔覆实验 | 第52-54页 |
| ·离线编程的探索与模拟仿真 | 第54-56页 |
| ·离线编程软件 KUKA Officelite2.2 简介 | 第54页 |
| ·离线编程的步骤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本课题的结论 | 第57页 |
| ·本课题的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