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14页 |
| ·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鉴定和分型研究 | 第14-16页 |
| ·血清学分型 | 第14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和分型方法 | 第14-16页 |
|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免疫原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荚膜及相关蛋白 | 第16-17页 |
|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 | 第17页 |
| ·交叉保护因子(CPF) | 第17-18页 |
| ·黏附因子 | 第18-19页 |
| ·脂多糖(LPS) | 第19页 |
| ·外膜蛋白 | 第19-20页 |
| ·ompH 的研究 | 第20-22页 |
| ·ompH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21页 |
| ·ompH 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 ompH 基因缺失株构建 | 第24-43页 |
| ·材料 | 第24-27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常用溶液的配置 | 第25页 |
| ·TSB 液体培养基 | 第25页 |
| ·TSA 固体培养基 | 第25页 |
| ·含氨苄青霉素的琼脂平板 | 第25页 |
| ·含蔗糖的琼脂平板 | 第25页 |
| ·TAE 电泳缓冲液 | 第25页 |
| ·SOC 培养基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 | 第25-27页 |
| ·方法 | 第27-34页 |
| ·引物设计 | 第27页 |
| ·PCR 扩增目的条带 | 第27-28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28-29页 |
| ·外源目的片段 DNA 连接以及与 pEX18AP 载体的连接 | 第29-31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1-32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2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2-34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34页 |
| ·P0910、C47-8、C45-2 的 ompH 基因缺失株构建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重组质粒 pEX18AP-ompH 构建 | 第34-38页 |
| ·ompH 基因缺失株构建 | 第38-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青藏高原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 P0910 ompH 基因缺失株对 Vero 细胞粘附能力研究 | 第43-48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细胞与试剂 | 第43页 |
| ·仪器 | 第43-44页 |
| ·常用溶液的配置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细胞复苏 | 第44页 |
| ·细胞传代 | 第44-45页 |
| ·细胞粘附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青藏高原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 P0910 ompH 基因缺失株对小鼠致病力研究 | 第48-51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