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单位”创建组织文化的制度分析--基于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1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一) 文献回顾 | 第15-20页 | 
| (二)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1-26页 | 
| 一、 典型单位个案概况 | 第21-22页 | 
| 二、 核心概念 | 第22-23页 | 
| (一) 典型单位 | 第22页 | 
| (二) 国有企业 | 第22-23页 | 
| (三) 组织文化 | 第23页 | 
| (四) 制度 | 第23页 | 
| 三、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一) 理论视角 | 第23-2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三) 研究过程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典型单位”创建组织文化的实践过程 | 第26-47页 | 
| 一、 典型单位组织文化(铁山精神)解读 | 第26-35页 | 
| (一) 铁山精神的由来 | 第26页 | 
| (二) 铁山精神的内涵 | 第26-33页 | 
| (三) 铁山精神的特点 | 第33-35页 | 
| 二、 创建组织文化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基础 | 第35-41页 | 
| (一) 自然条件 | 第35-36页 | 
| (二) 社会基础 | 第36-41页 | 
| 三、 创建组织文化的微观技术 | 第41-47页 | 
| (一) 书面文件 | 第42页 | 
| (二) 参与观察 | 第42-43页 | 
| (三) 主题会议 | 第43-44页 | 
| (四) 言传身教 | 第44-45页 | 
| (五) 媒介传播 | 第45-46页 | 
| (六) 奖赏激励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典型单位”创建组织文化的制度分析 | 第47-58页 | 
| 一、 组织文化(铁山精神)制度化的组织环境 | 第47-49页 | 
| (一) 组织域环境 | 第47-48页 | 
| (二) 组织内环境 | 第48-49页 | 
| 二、 组织文化(铁山精神)制度化的合法性机制 | 第49-58页 | 
| (一) 强制性机制 | 第49-55页 | 
| (二) 模仿性机制 | 第55-56页 | 
| (三) 规范性机制 | 第56页 | 
| (四) 激励性机制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 一、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58-60页 | 
| 二、 与前人相关研究的讨论 | 第60页 | 
| (一)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联系 | 第60页 | 
| (二) 本研究的贡献 | 第60页 | 
| 三、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63页 | 
| (一) 研究方法的不足 | 第60-61页 | 
| (二) 研究过程的不足 | 第61页 | 
| (三) 理论提升的不足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1:访谈提纲 | 第66-68页 | 
| 附录 2:访谈对象 | 第68-69页 | 
| 附录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