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1 附红细胞体的概述 | 第11-12页 |
2 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病原学诊断方法 | 第12页 |
·免疫学诊断方法 | 第12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2-13页 |
·猪附红细胞体核苷酸序列的研究 | 第13-14页 |
3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策略 | 第14-15页 |
·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基因组文库的发展 | 第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8页 |
1 材料 | 第16-19页 |
·试验样本 | 第16页 |
·对照样本 | 第16页 |
·质粒载体和宿主菌株 | 第16页 |
·试剂盒及其他试剂 | 第16-17页 |
·主要试剂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9-28页 |
·猪附红细胞体病原体的培养 | 第19页 |
·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 | 第19-20页 |
·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总DNA的鉴定 | 第20页 |
·建立模拟酶切消化体系 | 第20页 |
·小量基因组DNASau3A Ⅰ部分酶切 | 第20-22页 |
·大量基因组DNA的Sau3A Ⅰ部分酶切 | 第22页 |
·酶切片段的试剂盒凝胶回收 | 第22页 |
·载体pUC18质粒DNA的提取 | 第22页 |
·载体pUC18的完全酶切和去磷酸化反应 | 第22-23页 |
·载体与外源片段的连接 | 第23-2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转化反应 | 第25页 |
·基因组文库的保存 | 第25页 |
·基因组文库阳性克隆的双酶切鉴定 | 第25页 |
·插入基因的鉴定及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目的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26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6页 |
·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性基因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26-28页 |
结果 | 第28-38页 |
1 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 建立模拟酶切消化体系 | 第28-29页 |
3 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酶切 | 第29-30页 |
·最佳酶浓度筛选 | 第29页 |
·酶切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29-30页 |
·大量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 | 第30页 |
4 载体pUC18完全酶切 | 第30页 |
5 pUC18的BamH Ⅰ完全酶切后去磷酸化 | 第30-31页 |
6 Sau3A Ⅰ酶切的基因组片段与载体重组 | 第31页 |
7 重组转化子筛选与基因文库的库容量 | 第31-32页 |
8 基因组文库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9 阳性克隆的测序 | 第33页 |
10 特异性基因E.suis-JL1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3-34页 |
11 特异性试验 | 第34页 |
12 特异性基因E.suis-JL1的功能分析 | 第34-35页 |
13 特异性基因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35-38页 |
·PCR扩增 | 第35-36页 |
·特异性基因E.suis-JL1的退火温度筛选 | 第36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36-37页 |
·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性基因PCR方法与16S rRNA序列PCR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