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油田中庄区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1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1-14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页 |
·研究区沉积背景与演化 | 第11-13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层构造特征 | 第14-29页 |
·地层概况 | 第14-16页 |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6-17页 |
·地层的划分 | 第17-27页 |
·含油气层系的划分 | 第17-22页 |
·长 6 油层组各油层亚组地层特征 | 第22-25页 |
·地层对比特征 | 第25-26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26-27页 |
·油田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29-34页 |
·沉积背景 | 第29页 |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29-30页 |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0-32页 |
·研究区长 6 沉积相特征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及其评价 | 第34-50页 |
·储层岩性及其特征 | 第34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物性特征 | 第35-37页 |
·储层的非均质性 | 第37-40页 |
·储层的渗流物理特性 | 第40页 |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40-43页 |
·研究区储层的分类、评价 | 第43-50页 |
第六章 研究区长 6 油藏特征 | 第50-54页 |
·研究区流体性质 | 第50-51页 |
·地面原油性质 | 第50页 |
·地下原油性质 | 第50-51页 |
·油田水性质 | 第51页 |
·温压系统 | 第51页 |
·润湿性特征 | 第51-52页 |
·油藏类型 | 第52-53页 |
·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52-53页 |
·油藏类型 | 第53页 |
·油藏驱动类型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 第54-60页 |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 第54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54页 |
·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油因素 | 第54-60页 |
·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变化控制 | 第54-57页 |
·油气分布受鼻状隆起控制 | 第57-58页 |
·油气分布受优质区域盖层分布控制 | 第58页 |
·油气分布受运移通道控制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