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子长油田安定区剩余油评价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前言第7-9页
第一章 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第9-14页
   ·地层对比依据第9页
   ·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第9-13页
     ·标志层特征第10-12页
     ·地层基本特征第12-13页
   ·地层对比结果第13页
   ·小层划分结果第13-14页
第二章 构造特征精细研究第14-15页
   ·微构造研究的意义第14页
   ·研究区构造研究第14-15页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第15-21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15页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15-17页
     ·沉积相类型第15-17页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17页
   ·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17-19页
     ·长 63-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7页
     ·长 63-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7-18页
     ·长 62-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8页
     ·长 62-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8页
     ·长 61-3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8页
     ·长 61-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8-19页
     ·长 61-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19页
   ·各小层河道砂体剖面展布特征第19-21页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21-33页
   ·储层地质特征第21-32页
     ·岩石学特征第21-24页
     ·成岩作用特征第24-27页
     ·孔隙结构特征第27-28页
     ·物性特征第28-32页
   ·储层分类及评价第32-33页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32页
     ·储层评价第32-33页
第五章 油藏特征及储量复算第33-36页
   ·长 6 油藏特征第33页
     ·流体性质第33页
     ·温压特征第33页
     ·润湿性及储层敏感性特征第33页
     ·油藏圈闭类型及驱动类型第33页
   ·储量复算第33-36页
第六章 油藏开发状况评价第36-53页
   ·油藏开发简况第36-37页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第37-42页
     ·生产状况分析第37-38页
     ·注水状况分析第38-42页
   ·采收率评价第42-46页
     ·弹性采收率第42页
     ·溶解气驱采收率第42-43页
     ·水驱采收率第43-45页
     ·采收率评价第45-46页
   ·井网适应性评价第46-52页
     ·井网对裂缝系统的适应性第46-48页
     ·井网对经济效益的适应性第48-51页
     ·井网对注采井数比的适应性第51-52页
     ·井网适应性综合评价第52页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2-53页
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第53-66页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第53-56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定性研究第56-58页
   ·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及评价第58-62页
     ·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第58-59页
     ·剩余油分类评价第59-62页
   ·剩余油挖潜对策及挖潜措施研究第62-66页
     ·挖潜对策第62-63页
     ·挖潜措施第63-66页
第八章 调整方案部署研究第66-75页
   ·方案调整原则第66页
   ·调整方案部署第66-69页
   ·指标预测第69-72页
   ·效果预测第72-73页
   ·调整方案评价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谷驿油田共大滩井区长6油藏评价及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
下一篇:子长油田中庄区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