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4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五、基本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 第38-40页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40-42页 |
第一章 苏联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的渊源 | 第42-6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及执政理论的主要学说 | 第42-59页 |
一、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内涵 | 第42-45页 |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初纲领:《共产党宣言》 | 第45-48页 |
三、党的学说的发展:《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 第48-52页 |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哥达纲领批判》 | 第52-56页 |
五、其他著作中的有关学说 | 第56-59页 |
第二节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实践——巴黎公社的建立 | 第59-64页 |
一、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 | 第59-60页 |
二、巴黎公社的实践 | 第60-62页 |
三、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经验 | 第62-64页 |
第二章 列宁执政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实践 | 第64-91页 |
第一节 列宁建党理论的形成 | 第64-74页 |
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缘起 | 第64-68页 |
二、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68-71页 |
三、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 第71-72页 |
四、明确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列宁执政时期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74-87页 |
一、一党执政模式的形成 | 第74-76页 |
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 第76-78页 |
三、学会“管理俄国”的指导思想 | 第78-81页 |
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81-83页 |
五、提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 第83-85页 |
六、确定党内民主与党内纪律 | 第85-87页 |
第三节 对列宁执政后巩固新政权和执政理论的思考 | 第87-91页 |
一、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 第87-88页 |
二、巩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第88-89页 |
三、增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意识 | 第89-91页 |
第三章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91-111页 |
第一节 斯大林对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91-95页 |
一、系统概括列宁党建思想 | 第91-93页 |
二、拓展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 第93-95页 |
第二节 斯大林提出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内容 | 第95-102页 |
一、提出“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执政理论 | 第95-96页 |
二、执政过程由党内民主变为个人集权制 | 第96-98页 |
三、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的经济建设理论 | 第98-100页 |
四、积极实行对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反思斯大林执政理论的历史作用 | 第102-111页 |
一、斯大林对苏联共产党的贡献 | 第102-105页 |
二、斯大林的不足 | 第105-111页 |
第四章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111-141页 |
第一节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111-122页 |
一、赫鲁晓夫执政概况 | 第111-113页 |
二、从农业改革看赫鲁晓夫初期执政理论 | 第113-118页 |
三、明确“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执政理论 | 第118-119页 |
四、提出有关外交的“三和”路线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122-127页 |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概况 | 第122-123页 |
二、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 第123-125页 |
三、实施“左”倾主义错误方针 | 第125-126页 |
四、全面推行霸权主义 | 第126-127页 |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执政理论及其实践 | 第127-135页 |
一、戈尔巴乔夫执政背景 | 第128-130页 |
二、提出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执政理论 | 第130-131页 |
三、制定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政策 | 第131-134页 |
四、放弃社会主义目标的实践 | 第134页 |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第四节 从苏联共产党执政理论的角度分析苏共垮台的原因 | 第135-141页 |
一、破坏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 | 第135-136页 |
二、脱离群众并背离马克思主义 | 第136-137页 |
三、对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垄断 | 第137-139页 |
四、对思想的禁锢和对真理的钳制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苏联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影响 | 第141-168页 |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各时期执政理论对东欧的影响 | 第141-152页 |
一、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影响 | 第141-145页 |
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影响 | 第145-149页 |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自由政策”直接导致东欧各国发生剧变 | 第149-151页 |
四、东欧剧变的原因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苏联共产党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 | 第152-162页 |
一、苏联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二、改革开放——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155-158页 |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 第158-160页 |
四、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执政理论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的政治担当 | 第162-168页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五位一体”战略 | 第163-164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164-165页 |
三、依法执政,坚持反腐,加强党的建设 | 第165-166页 |
四、高度重视军队和国防建设 | 第166页 |
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6-168页 |
结束语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个人简历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