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重金属废水概述 | 第14-18页 |
·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4页 |
·水体中重金属的危害 | 第14页 |
·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方法 | 第14-18页 |
·粉煤灰概况 | 第18-23页 |
·粉煤灰的产生途径 | 第18-19页 |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19页 |
·粉煤灰的理化特性 | 第19-20页 |
·粉煤灰的改性 | 第20-23页 |
第2章 粉煤灰金属氧化物水合改性复合吸附剂的研制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SEM分析 | 第25-26页 |
·XRD分析 | 第26页 |
·FTIR分析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最佳波长的选择 | 第27-28页 |
·硫酸用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Al(NO_3)_3与Fe(NO_3)_3摩尔比的影响 | 第29-30页 |
·Al(NO_3)_3与Fe(NO_3)_3用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粉煤灰酸碱浸渍改性复合吸附剂的研制 | 第32-44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SEM分析 | 第34页 |
·XRD分析 | 第34-35页 |
·FTIR分析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聚硅酸铝铁制备原理与吸附机理 | 第36-37页 |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37页 |
·Si与Al摩尔比的影响 | 第37-38页 |
·Si与Fe摩尔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聚合液pH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熟化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聚硅酸铝铁制备正交实验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粉煤灰壳聚糖交联改性复合吸附剂的研制 | 第44-53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构表征 | 第46-49页 |
·SEM分析 | 第46-47页 |
·XRD分析 | 第47-48页 |
·FTIR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49页 |
·壳聚糖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改性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对水体中单一重金属离子吸附实验 | 第53-71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9页 |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 第54-57页 |
·废水pH的影响 | 第57-60页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60-63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3-69页 |
·放大实验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改性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对水体中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实验 | 第71-77页 |
·引言 | 第7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粉煤灰/水合金属氧化物处理混合重金属离子废水 | 第72-74页 |
·聚硅酸铝铁处理混合重金属离子废水 | 第74-75页 |
·壳聚糖交联算改性粉煤灰处理混合重金属离子废水 | 第75页 |
·放大实验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8页 |
·建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