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高速铁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3页
插图清单第13-23页
表格清单第23-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30页
   ·研究背景第24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24-25页
   ·研究范围第25-27页
     ·相关概念第25-27页
     ·研究对象第27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27-29页
   ·论文创新点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高铁站点地区发展与空间形态相关理论研究第30-42页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30-32页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系统第30页
     ·法国 TGV 高速铁路系统第30页
     ·德国 ICE 高速铁路系统第30-31页
     ·其他国家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31-32页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32页
   ·国内外关于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第32-34页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相关理论第34-38页
     ·TOD 理论第34页
     ·ROD 理论第34-36页
     ·“三个发展区”理论第36-37页
     ·“点——轴线系统”理论第37页
     ·触媒理论第37-38页
   ·国外主要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案例研究第38-41页
     ·法国里尔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研究第38-39页
     ·德国法兰克福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研究第39-40页
     ·日本新干线沿线东京站地区空间形态研究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及类型研究第42-69页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在动力第42页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演变第42-45页
     ·圆形的空间形态第43页
     ·半圆形的空间形态第43-44页
     ·线形(带形)的空间形态第44页
     ·圈层、半圈层和点——轴的空间结构形态第44-45页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研究第45-61页
     ·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功能定位第45-54页
     ·高铁站点所在城市的行政等级第54-55页
     ·高铁站点地区所处的地域空间第55-59页
     ·高铁站点的建设方式第59-60页
     ·城市规划的引导第60-61页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类型总结第61-67页
     ·交通枢纽服务型第61页
     ·商务商贸轴线型第61-63页
     ·商务商贸圈层型第63-64页
     ·旅游景观生态型第64-65页
     ·商品购物街区型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规划布局第69-95页
   ·交通枢纽服务型第69-80页
     ·站区交通规划第69-73页
     ·站区地下空间形态规划第73-75页
     ·站区公共空间规划第75-78页
     ·站区建筑形态规划第78-80页
   ·商务商贸轴线型第80-86页
     ·建筑实体轴线规划第81-82页
     ·景观轴线规划第82-85页
     ·放射型轴线规划第85页
     ·隐含轴线规划第85-86页
   ·商务商贸圈层型第86-90页
     ·各圈层用地类别的确定第86-87页
     ·各圈层用地功能比例的确定第87-88页
     ·圈层平面布局形态规划第88-89页
     ·圈层立面布局形态规划第89-90页
   ·旅游景观生态型第90-91页
     ·保持站区自然资源的完整性与原始性第90页
     ·生态性质的站区环境再优化第90-91页
     ·营造立体的绿色空间第91页
   ·商品购物街区型第91-93页
     ·建筑风格第92页
     ·建筑组合方式第92-93页
     ·街区尺度第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实证研究: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形态分析第95-115页
   ·合肥高铁南站规划背景分析第95-96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现状分析第96-98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形态类型研究第98-104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形态类型影响因素分析第98-100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规划设计方案分析第100-103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形态类型确定第103-104页
   ·合肥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形态规划布局第104-113页
     ·站区交通规划第104-105页
     ·地下空间形态规划第105-106页
     ·站区公共空间规划第106-110页
     ·站区建筑形态规划第110-111页
     ·站区轴线规划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结论第115-116页
   ·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车站风井基坑的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下一篇:地源热泵垂直地埋管地下换热动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