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正义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20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0页 |
第一章 中国哲学中的天与人 | 第20-32页 |
一、中国哲学中的天 | 第20-25页 |
二、中国哲学中的人 | 第25-32页 |
第二章 张载以前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 第32-62页 |
一、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天人关系 | 第33-40页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关系 | 第40-52页 |
三、汉唐时期的天人关系 | 第52-62页 |
第三章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62-90页 |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及其提出 | 第63-70页 |
二、气本论:“天人合一”之基础 | 第70-75页 |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人合一”之可能与必要 | 第75-79页 |
四、穷理尽性:“天人合一”的内在途径 | 第79-83页 |
五、礼乐制度:“天人合一”的外在约束 | 第83-87页 |
六、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张载以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 第90-114页 |
一、二程: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 第90-95页 |
二、朱熹:天人一理 | 第95-99页 |
三、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第99-102页 |
四、王阳明:“一气流通”与“致良知” | 第102-106页 |
五、王夫之:天人异形离质,所继者惟道 | 第106-114页 |
第五章 “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 | 第114-123页 |
一、现代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天人合一”热 | 第114-118页 |
二、“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三、对“天人合一”与保护环境关系的误读 | 第120-123页 |
结语 什么是“天人合一”?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